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雅俗之间

作者:宋詹洋
主要内容

雅俗之间

【摘要】:雅与俗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随着人们文化认识的深入和发展而逐渐成为一种专业的术语的。其实二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它们存在一种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想要加深文学的了解,必须要学会雅俗共赏。

【关键词】:中国俗文学史,俗文学,雅文学,关系

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第一篇便开宗明义解释了所谓“俗文学”:“凡不登大雅之堂,凡为学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体都是‘俗文学’。”[1]而与之相对的,凡登大雅之堂,为学士大夫所注意的文体便是“雅文学”。这也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所继承流传的正统主流文学。

关于雅俗文学,南京大学教授苗怀明说过:“一般认为,雅、俗文学之别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文本形态,雅文学精致典雅,俗文学通俗浅近;二是思想意识,雅文学展现文人情趣,俗文学反映民间意识;三是传播范围,雅文学在文人阶层内部传播,俗文学在百姓之间广为流传。虽然以上区别并非绝对,但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两种文学类型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轨迹与艺术特点。”[2]

雅俗文学的区别致使二者之间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士大夫是主要阶层,于是掌握着文学话语权的上层学士大夫对雅俗有着决定权,他们的雅俗观念往往决定着传统文学的雅俗方向。而俗文学并不被士大夫所承认,可以说在士大夫眼中,写俗文学是掉价,离经叛道的行为。因而,一直以来中国古代贵族社会的主流一直都是雅文学。

但是传统的主流雅文学形式上却并不丰富,仅仅只有两种,即诗词与散文。相比于俗文学存在的诗歌民谣、小说话本、戏曲传奇、讲唱文学、游戏文章等多元化的形式,雅文学则显得更加单调。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俗文学反而是占绝大篇章的主要文学形式。也因此,正统主流文学自然不免要受到民间俗文学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甚至可以说雅和俗本身就是同源的,因而它们可以互相借鉴、互取所需以弥补自身之不足。郑振铎先生在书中就有提到:“在许多今日被目为正统文学的作品或文体里,起初有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被升格了的。”[3]这里也可以看出,正统文学其实是脱胎于俗文学的。鲁迅先生也说过:“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4]

也就是说,俗文学并不会因古典主义气息的压制而枯黄、干涸,二者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俗文学为雅文学提供新鲜文体,雅文学传承升格俗文学的内容。郑振铎先生也提到过,据他所获得的资料来看,即便是在汉代古典主义文学盛行,民间文学被死死压制的情况下,俗文学依旧有顽强地生存着。

不止如此,因为雅俗同源的原因,在一定条件下,雅和俗甚至还会发生易位。这源于人们雅俗观念的改变,当人们的认识水平一步步提高,原来的雅文学就有可能成为普通百姓都可以接受的东西,自然也就成为了所谓“俗文学”。而俗文学向雅文学转化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俗”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包容性。郑振铎先生这样描述俗文学的“雅化”:“当民间发生了一种新的文体时,学士大夫们其初是完全忽视的,是鄙夷不屑一读的。但渐渐的,有勇气的文人学士们采取这种新鲜的新文体作为自己的创作的型式了,渐渐的这种的新文体得了大多数的文人学士的支持了。渐渐的这种的新的文体升格而成为王家贵族的东西了。至此,而他们渐渐的远离了民间,而成为正统的文学的一体了。”[5]

这样看来,雅俗文学的界线就又并不是那么清晰了。其实雅俗本就不应当有那么一个界线,这只是上层文人大夫将自己与下层百姓分离的一种人为的手段,最后逐渐成为一种风气,但雅文学并不比俗文学高上一等。因此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不只是要研究正统文学,更是要研究民间文学,做到雅俗共赏。

说到雅俗共赏,就不得不提到《红楼梦》。其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可谓集众多文体之大成的典范,多种文学的和非文学的体裁,巧妙地容纳在这个包容极广的艺术载体之中。包括俗文学与雅文学也是十分巧妙地融混在了一起,可说是雅俗并赏的典范。那它又是如何个雅俗混融法呢?这就十分巧妙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主要的小说文体之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以诗化的语言开拓白话文的新天地,以此达到了雅俗文学的共存共荣。

不过《红楼梦》并不能牵强于是“士大夫文学”,它为我们展现的,不只是上层贵族生活,更有市井小民粗俗泼辣的形象。但其民间小说的形式并不能遮掩《红楼梦》中对于主流文学的运用,如林黛玉的《葬花吟》、薛宝钗的灯谜俄语、史湘云的《柳絮词》等就是十分典型的正统文学。俗文之间穿插雅学,可以说,在《红楼梦》中,“俗”成为了“雅”的依托,而“雅”也验证着“俗”的存在。这实乃非同寻常的写作手法,无怪乎如今红学者之多,果真自有其魅力。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10-12-01

[2]张清俐《俗文学研究扩大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局——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2-28

[3]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10-12-01

[4]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07

[5]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10-12-01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