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笔底波澜》有感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对联。本是拿来称颂诗圣杜甫,上句“疮痍”既是指杜甫历尽世事沧桑,一生不得志,最终贫病而死的人生经历,又是指杜甫经历的战争—安史之乱。“诗中圣哲”则化用人们普遍认同的“诗圣”称号。下句“民间疾苦”是说杜甫的诗内容广泛涉及并反映民间疾苦。其中,“笔底波澜”不但是说杜甫笔底波澜壮阔,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还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倾向,即关注民生,与民同悲,哀民所哀,因此而情感波澜。
由此可见,这本书是有相似的用意。该书讨论了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近百年的中国言论史。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言论看出他们反帝、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中,是如何化愤慨为动力,以文字为武器做出抗争。在那近百年的时间中,这些勇敢的作家们与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名党政府进行了一次次语言上的“拉锯战”。
在那没有硝烟的言论舞台上,时代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从袁世凯到蒋介石,我们可以看到王韬、梁启超、邵飘萍、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执起一支笔,字字珠玑,句句铿锵。
“《申报》的创世纪”作为该书第一章,叙述了这份报纸的历史。
《申报》其实是外国人办的报纸,曾有评论说道:“心胸上下五千年,笔墨纵横九万里”。虽然》申报》不是第一份中国报纸,但它是第一份冲破了政府报纸的束缚,以百姓为受众,讲讲述了国内外的大事,内容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风俗变迁。正是从《申报》开始,报纸才走进中国人的生活。
“王韬开创文人论政的先河”这一章向我们介绍了王韬的执笔生涯。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近代中国一直徘徊在幽暗的长夜里”。这用来描述那个时候的背景是合适的。在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王韬中了秀才,他因为化名向太平天国上书,而被清廷通缉,被迫走出香港,愈行愈远。但他并没有就此沉寂,这一事件使他明白清廷内部的恶化,他最早发现了文字的传播功力。于是,在1874年,他创办《循环日报》,每日在报上撰文论证,日日如此,不懈发文。逐渐地,他的一腔变革热血也启发到了后世为之熟悉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他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一代知识分子也不为过,也许正是因为他到了香港,接触到了报纸这个舶来品,明白了其传播效果利于自己渴望的变革,于是找到了自己奋斗的一条道路,借助报纸,发出民间的声音。
除开报纸,文人们还通过“上书”的方式力求变革,在“一个时代的呼声——‘公车上书’”这一章中,就向我们展现了康有为、梁启超如何笔底波澜。
在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闻之彻夜难眠,提笔挥洒,一气呵成,起草了一万四千言的上皇帝书,提出“瞎照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等主张。、
而康有为起草的公车上书,虽然上书不成,但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呼声,《申报》也刊载了相关内容。
当时由梁启超担任编辑的《万国公报》,虽后来改名《中外纪闻》,但它已不是简单地报道新闻而已,它已成为梁启超呼吁变法革新的喉舌。
除此之外,该书还介绍了严复翻译《天演论》的事迹,报纸《清议报》、《大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