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作者:杨鹤松
主要内容     

以前只是知道有《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但一直没看过,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名字并不很吸引人的原因。

当我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却觉得意味无穷,着实再一次证实了冯小刚导演的实力。

首先我要说的是一些网友们的评论,说《唐山大地震》在场面制作上的视觉冲击比美国大片《2012》差多了。这不免有些搞笑。

作为一个业余的电影爱好者,我个人认为,《唐山大地震》绝对不是一个灾难片,所以我认为完全没有和美国的《2012》做对比的意义。我个人觉得,《唐山大地震》的主题并不是为了表现灾难或者是人性和亲情方面,而应该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反思,或者说是一部对存在价值的审视。

好多人总喜欢说一部电影是商业电影,我就很想知道,究竟什么属于商业电影。哪部电影制作出来没有赚钱的目的,难道为了赚钱的电影就没有观看的价值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恐怕我们可以看得电影就寥寥无几了。一部电影,我们看了之后,能有些感触,能引发一些思索,甚至只是能掉下几滴眼泪,这样的电影便是有观看价值的。我不是研究影视的,也不是搞评论的,我只是一个学文学的,不好在此多谈,只是觉得我们不应该把眼光放得太高了,不知不觉,电影的发展使我们甚至忘记了最初观看电影的感觉,观看电影时,能得到身心的放松,也能稍微有一点感悟,最好不过了。

回到这部电影本身,大地震,一个天灾,人们无法抗拒的天灾,降临到一个不富裕的城市,降临到贫苦的百姓头上,能将人民的命运推向何处。恐怕只有在这种特殊时期,人们心中最原始的求生欲和面临抉择时的果断和残酷性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弟弟方达和姐姐方登被压在同一块石板下面,最终母亲李元妮选择救弟弟,这个场景是整个电影最残忍的,将普通百姓的逼上生死抉择的关键时期,暴露人内心深层次的一些东西。短短的几秒钟,很可能会让人的选择失去平时所有的理智,做出只是在一瞬间才会有的判断和行为。这种情景,可能是许多人一生也难以遇到的。抉择的过后,则是长久的悔恨,正如剧中李元妮后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我们不去谈人性,更没资格去议论母爱。这不是理性的东西,当然不能用理性的批判主义之类的去深度挖掘。我们只希望这样的情景不要过多出现在我们人类历史上,否则则可能出现更多的血淋淋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地震是残忍的,更残忍的是电影,我们只看到了选择结果的残忍,却没看到母亲李元妮选择过程中内心的煎熬和选择后长达32年内心的自责。如果可以让李元妮用她自己的性命去换,相信她会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然而,电影却篇篇让剧情发展到一个强烈的矛盾冲突,及对李元妮来说最重要的两个人。

电影的最后,时隔32年的母女俩最终团聚,按照电影最后的情景应该是一家人继续像过去那样温馨的生活下去。就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这个往事,不再会有人提起,就像经历了一场梦。大家都将这个往事深深埋藏在心底,这个久愈的疤痕,没有人再愿意轻易去触碰。

其实这大概也正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心去爱身边的人。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一生平平安安的,就是莫大的幸福。

愿死者安息,生者坚强。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