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新媒体下的非遗传承与保护

主要内容

摘要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现状有所好转,但是这种提高还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经过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各少数民族都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加之国家法律政策以及保护与传承方式不恰当,导致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持忽视态度。全球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土壤越来越贫瘠,而传统的传播与传承方式,又很难符合年轻一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越来愈低迷。再者,还有很多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再使用传统的传播方式深入大众视野。面临这种严峻的形式,我们应该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在当下的时代,把祖国的文化瑰宝,大量地传播出去,走向世界。、

当互联网时代到来之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对于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新的途径。近年来,我国媒体行业发展迅猛,传统媒体的用户粘性逐渐下降,然而新媒体的崛起,似乎在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这种多元化的风格深受时下人们的追捧。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普及,越来越多人都能随心自如地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尽管可能会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将新媒体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势发挥出来,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新的挑战。但是:使用新媒体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成为了大势所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媒体

绪论: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时代有很大一部分已面临失传的现象,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保护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瑰宝,但是,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重申遗,轻保护”的现象愈演愈烈,或由于传播媒介的有限以及商业等因素,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深刻。

而此时,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不仅受到大众的认可,并且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条件越来越成熟,所以,如何使用新媒体,把我们的文化进行“活态”保护与传承,是我们时下应当探索的方向。如周知,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一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内容:

1、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从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起,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经历了17个年头了。我国设立了一系列有关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申遗”方面也作出了努力,但是经济社会的转型给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风气普遍浮躁,急于求成的心理十分普遍。现有传承人队伍高龄化现象突出,后继乏力严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70岁以上占百分之50多。2016年10月1日止,已有315位国家级传承人离世。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难度大,各种冲击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传承链条的断层。非遗自发性传承遇到诸多困难,传统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家庭结构。

除此之外,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产生困难,难以满足人们新的需求。人们的文化观念、审美能力、鉴赏水平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求多样化、时尚化、品质化成为时代特点。关注时代性是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非遗的理论研究失衡现象严重,口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研究领域,太过注重文本的研究,而忽略了对非遗活态传承这个特性、规律的探索和研究。忽略了对“传承人”这个核心的研究和保护,国家层面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难以制定有效保护措施,使得非遗传承濒危的状态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新媒体时代给非遗传承与保护带来一线生机

在过去,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将非遗作为一种纯粹的研究性文献或者是口传身授的局限性传播,具有单一性,传播范围非常狭窄,导致了社会大众的接收渠道有限,同时,受者的受教育水平也将其进行了筛选、划分,如此一来,真正走进社会大众的非遗十分有限。

如今,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给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在空间上不受距离的限制和时间上的灵活性,成就了新型的交互方式···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媒体能更好更快地与各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不同文化形态融合,随之,社会大众的审美视角也发生了变化,诚然,也会有不协调的现象,但是,新媒体必然能带来文化结构的重新定位与组合。

另外,新媒体在非遗的传播中最大的优势在于曲高而合者众。新媒体是一个广阔的平台,越来越多的接受主体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新媒体的接触,了解到非遗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起到很好的传承作用。这是因为大众传播打破了原有的精英传播的封闭性,降低了接触非遗的门槛,提高了大众的参与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潜移默化中形成对非遗的热爱,逐渐会转变为一种行为上的保护。

3、非遗的新媒体保护与传承趋势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海世博会栩栩如生的“清明上河图”,大型舞剧《云南印象》,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无一不是新时代下的传承方式的演变,此外,影视动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大众接触到的文化遗产,既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新时代下,新媒体便运用而生,影视动画即可成为主要的载体,更加生动地扩展非遗的本质内容以及表现形式。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