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皆孤独尽皆癫狂
---《踏血寻梅》影评
“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一木一树都很孤独,没有一棵树看到别棵树,棵棵都很孤独。人生就是孑然孤独的样子,没有一个人了解别人,人人都很孤独。”看完这部影片,令人窒息的压抑、绝望、悲凉和孤独感扑面而来,脑海里浮现的便是赫尔曼.黑塞的这首《雾中》。
影片采用段落式的剪辑方式分为四个部分:《寻梅》《孤独的人》《踏血》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影片的主人公是十六岁的湖南女孩王佳梅,母亲为了移居改嫁给并不相爱的男人,她跟随家人来到全然陌生格格不入的香港。如同所有未被生活打磨过的年轻女孩一样,佳梅梦想成为模特,赚钱,买喜欢的东西,同时又渴望爱情,渴望被理解被珍视。
她漂亮,年轻,看似有着无限可能,可不过都是假象,现实总是如同冷冰冰的利刃,资本需要积累,面对香港天然的隔绝感她难以挣脱身处的环境,自卑感和绝望就此笼罩。她担心因为口音被老师和同学轻视,担心身材太胖不能做模特,面对市井气的母亲、幽暗脏乱的房间使她无奈,而想要却不得的一副耳环竟使她情绪爆发。其实不难理解,对佳梅来说这已不仅仅是一副耳环,大人眼中势力的朋友和母亲随口的谎言仿佛是在说“她不配用真的”,少女心中潜藏的自尊就此爆发,后来她拿着援交赚得的散了一桌子的零钱去买这副耳环,欣喜却带着苦涩的小心翼翼。
坐在天台上啃面包,光着脚在街上发传单,一次次尝试后她走上了援交的道路,可她偏偏对客户动了心。她把他们的交易想成约会,不愿收钱,可满心欢喜地跑去却被指着对女友澄清“她长成这样,我怎么会约她?”这大概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丁子聪,杀害佳梅的凶手,影片最大的悬疑。他似乎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可看完影片我却无法恨他。对前女友执着到变态的感情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厌世和无力感,此时,他遇到佳梅,就此,情感得以转移。法庭上,他如同麻木冷漠的变态杀人狂,冰冷的叙述杀人分尸的全过程,手段残忍而血腥。可我却被心中的“为什么?”困扰不停。
于是,最后一部分《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开始了,听似荒谬的理由足以让我理解。“我不讨厌女人,我是讨厌人”“我喜欢王佳梅”“因为爱,所以杀了她,以帮她解脱,使她得以救赎”这样的理由在他们的价值判断中的的确确是真实的。在湿热逼仄的屋子里两人蜷缩在门框边,佳梅念起了圣经;在无数个寂寞孤独的夜晚,他们在网络上聊天相伴,“你怕死吗”“不怕”“为什么”“我是信主的,死了后会去天堂的。在天堂做什么都可以,死了挺好的,活着会累,活着会恨,活着要每天都想怎样过得更好”“天亮了”“证明这世界还是继续”。因为这些,在做爱之后他选择杀了佳梅,选择了血腥残暴的方式,因为不想她再是个人。
佳梅究竟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无从判断。死去的人离开了,留下的是活着的人无限的哀痛后悔。她在绝望中遇到的能够共鸣的灵魂,给予温暖惺惺相惜的男人,尽管这个男人并不英俊潇洒甚至有些猥琐病态,尽管他们的相遇并不高尚光明足以令人称道,尽管这样的共鸣结局是走向死亡---以一种残缺而畸形的方式,可于佳梅而言又一定是不幸?丁子聪那句“中意你”依然是少见的发自肺腑的情话,根据教义佳梅深信自杀会堕入地狱,而底层小人物的兵荒马乱来去匆匆中能够遇到一个愿以生命和自由为代价让自己解脱的男人,是佳梅的幸运。只是这救赎只能以如此残忍的方式达成,但事有因果,长期难以宣泄的无尽的孤独和痛苦压迫至此,社会无罪,他们无罪,无从怪罪。
援交,情爱,血腥,凶杀,这些负面因素在我们的社会中并不遥远,相比佳梅,更多的是“更加绝望而不幸”的一群人。他们朝九晚五工作稳定,既不十分的善也不十分的恶,不会作恶多端却又能让社会更添一份看客的冷漠麻木,假装幸福却又眼睁睁的被所谓命运笼罩,有些小追求和小理想却没有实践的毅力和勇气,亦没有绝望到方剂生命,终日抱怨在自卑与虚荣中摇摆不定,渐渐被生活磨平棱角成为那一句庸俗的“曾经最讨厌的模样”;“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臧克家的话恰如其分,人身尚在,人生却已支离破碎,偶尔捡拾拼接两片对着它们沾沾自喜,更多时候如同行尸走肉已难成一个大写的人。
影片最后,是不谙世事的佳梅,是美好温柔的笑容,亦是未经历绝望的美好幻想。“忘不掉的岁月,印象里是我淡淡泊泊的家,在日记的某夜,你话我像痴心娃娃看天下。如今自己继续,每日制造我热热闹闹的一生,但在美梦里,又渴望再做个简简单单的人。回头问问这天空,这人生可易吗?”再干半杯,再找童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