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茅海建在2014年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战争,鸦片战争的研究著作。这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还抓住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的细节,在本书中充分的展现。而我在阅读这一本书后有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个启示:我明白了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失败。在读高中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中英之间的军事水平虽然差距很大,但二者间的人数差距亦很大。而且英军远途奔袭作战,给养问题、气候问题都是制约英军的条件,所以清军是怎样都应该胜利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清军的惨败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清王朝虽然一直在对英作战中失败,但道光皇帝收到的奏折却都是胜利的折子。道光皇帝的臣子并没有让这个国家最高统治者了解实情。正是这样的蒙蔽,使得清王朝在很大程度上延误了战机。另一方面,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对于自己对手的情况并不了解,道光皇帝在打了快两年、战争快结束时,曾指示扬威将军奕经了解英女王:“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该国现居何职?”中国的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道光帝的所作所为注定了清王朝的失败。当然,这是一些主观上的因素。客观上,清王朝承平日久,对于军队的训练早就荒废了,清军虽然在人数上占优,但是战斗力却极其低下,加之鸦片在士兵中的流行和早已不适应近代战争的武器,清王朝的军队于英军而言,到底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第二个启示:对于传统和新事物应该怎样去看待?鸦片战争的失败虽然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却并未从根本上引起中国社会的变革。清王朝在签订《南京条约》之后,中国虽然已经陷入了半殖半封的社会危机,但清王朝的上层统治者却以为条约一签便一劳永逸了,天真的以为以殖民扩张为目的外国列强会就此罢休。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清王朝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机。政府中的高级官员依然固守传统执政。对于英军的坚船利炮视若无睹,可以说,清王朝灭国的祸根便是从这里埋下的。我们可以反观同时代同样面对内忧外患的日本,在经历了黑船来航后,迅速认识到了自己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从上到下掀起了一场全盘西化的运动,尽管其过程以今日的眼光的来看略显激进,但我们必须承认,正是日本这种对于新事物的接纳精神才让其迅速发展并在后来成为亚洲的强国。虽然在鸦片战争以后,已经有了一些如林则徐、魏源等睁眼看世界的人,但清政府仍然不肯接受近代化,始终坚持顽固的小农经济为立国之本,这使得清政府表面强大,实际上却被近代西方世界甩开了一大截。清政府也给了今天的我们很大的启发,一定要坚持开放的政策不动摇。要在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补足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差距。所以我觉得茅海建在书的最后留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第三个启示:国家的官吏极大的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前程。在这本书里,我很明确的感受到,如果清政府有大量正直清廉的官吏,而不是有像耆英之流的官员,或许,我们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也不会如此惨重。如同茅海建所言:“一个民族战败了并不可怕,但战败引出的不是制夷而是顺夷时,就直接葬送了一切前程。”而主张“顺夷”的,多数便是想耆英这类的官员。试想,如果道光帝坚定不移始终重用林则徐,或许鸦片战争的胜负会有所改观,虽然在本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鸦片战争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个人以为人的力量是无穷的。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就曾提及过,当文官集团联合起来的时候,这个国家就可以产生无穷大的力量。但历史重来就不允许假设。所以我们必须从清王朝的失败里认识到,选择好的官吏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无论历史怎样发展,吏治的建设都是第一位的。尤其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我们的政策施行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依赖地方官,如果官员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将是灭顶之灾。
读完此书,思绪颇多。久久不知从何落笔,如此率尔成文,以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