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大一统的特点
秦汉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极大的改变。这个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发展与生产力进步必然产生的结果。
秦国灭六国,北击匈奴,取河套修直道,连长城,南征越族取岭南设郡,并将西南夷地区纳入版图。战国七雄,惟秦国脱颖而出,扫灭六国,这绝不是偶然。自春秋战国以来,连年征战,生灵涂炭,和平乃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其次,秦国在战国时期通过商鞅变法就已初显实力,秦相比于其他六国的宗族势力较弱,改革阻力相对较小。可以说,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的实力,为秦之后统一灭六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再者,当时秦国人才济济,军事谋略得当,更为有效地灭掉了六国。秦国的大一统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国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华夏民族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统一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流。
秦统一后,首先在制度上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分别表现在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的建立。以“始皇帝”之称来表明其至高无上的独尊。秦汉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同时,秦以残暴的“焚书”方式强制统一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时思想的大一统,但这种野蛮的方式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伤害。
秦的大一统可谓有利有弊,但其客观意义上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发展。汉朝在接下来的治国措施中也将这种大一统思想进行了逐步的完善。
大一统的汉朝主要由三个时间段组成: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和东汉的统治。文景之治时期提倡“黄老学说”,国家以德化民,慢慢地恢复元气,发展经济。也正是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迎来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期间推行了推恩令,削弱了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设立了太学,逐渐实现了新的大一统,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局面。汉初,国家面临着荒凉、凋敝、贫困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秦朝的暴政和秦末的战争。公元25年,东汉建立,史称“光武中兴”,但东汉王朝政治黑暗,统治腐朽,不过总体上还是大一统的局面。
秦与汉都处于大一统的局面,而在这一个局面下,也存在有同有异的方面。汉武帝与秦始皇一样都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他们都对匈奴采取了一定措施,巩固边防,稳定了统治基础。但二者又都有一个过错,就是大肆征兵征税,赋役繁重。在两朝大一统进程中,我们可以从控制思想这一方面看出来不同来。同样是统一思想文化,但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做法却大相径庭。秦始皇采取了强压措施,运用了残暴的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但这是文化发展的灭顶之灾,在历史上饱受非议。相反,汉武帝则采用了十分温和的手法,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他在中央兴办太学、在郡国设立学校、起用儒生等措施循序渐进地推动了思想的大一统,最终不仅取得了文化思想上的统一,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也流芳百世。
时势造英雄,秦汉之际的大一统有着各自的特点,但都是建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上,孰是孰非,难下定论。我们应当学会的就是回望历史,抓住当下,运用辩证主义唯物史观根据事实与时代的要求继续推动历史的巨轮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