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本身是个贵族,生活富裕,如果不是受到了骑士小说的影响,也许他会因此平静的像其他贵族那样安享晚年,然后,宁静的去见上帝,然而因为受到骑士小说的影响,他决定就像书里所说的骑士那样,去解救世界,带着自己的所谓的骑士信仰,他眼前的世界,是自己想象中的骑士世界,他可以把一个普通平凡的农家女看作是高贵的公主,可以把一个小小的客栈看作是一座城堡,把风车看作是巨人,把理发师的铜盆看作是自己宝贵的头盔......
或许除了堂吉诃德的忠心侍从桑乔,其他所有遇见堂吉诃德的人,都会觉得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所有人都知道,骑士小说只不过的假的故事,可是堂吉诃德却当成了真的,并且还以书中的骑士人物为榜样,亲自的向他们学习,走上了一条骑士的路。
堂吉诃德真的是个疯子吗?杨绛先生在本书的“译者序”中写道:“堂吉诃德确是个古怪的疯子,可是我们会看到许多人和他同样的疯,或者自己觉得和他有相似之处……堂吉诃德不是怪物,却是典型人物;他的古怪只增进了他性格的鲜明生动。”我们在阅读堂吉诃德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虽然堂吉诃德的实际行为终究是一种假想,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但他那份心劲却与很多人相似,才能引发如此共鸣。其实,堂吉诃德,一个表面疯癫荒诞,实际却倔强、充满理想追求与美好希冀的疯子;与现实中,我们这些表面正常平淡,实际却无比执拗的疯子,一样。我想,假若堂吉诃德表面不疯,只是拥有精神信仰的坚守、毫不动摇,那么,大概就真正能在现实社会风气的改变上,有些实质性的成就了。
表面不切实际,或许被他人嘲笑、诟病,遇到现实的无穷阻碍,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若是表面切合实际,又不放弃自己内心所追求的东西、不为外界的纷繁复杂所动,或许便易实现理想。虽然这样说,但做到后者又何曾容易?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挣扎、苦苦坚守,即便最后能实现理想,也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或者需要排解这痛苦,或者需要给自己在理想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支撑,堂吉诃德,或堂吉诃德这一类型的人物便被大家反复解读而愈加受欢迎。
堂吉诃德对骑士道信仰的至真至纯不仅是在心中,更是通过外在实际行动完全地表现了出来;将内心的痛苦展现出来,通过外在表现释放内心的追求,怎么想便怎么做,从不违背自己内心的信条,不用为了趋利避害而有所掩饰——这是一件多么痛快的事啊,是在现实中可望而不可得之事。可以说,骑士精神就是照亮堂吉诃德心里的那只火把,本来他是可以平庸的过完一生,但是他不甘于就那样平静的离开,所以骑士小说就像是他人生的一个寄托,他把骑士生活看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个理想,并且敢于勇敢的去追求他想要的那种生活,因为在他心里,那就是他想要的,他渴望像骑士那样当个英雄人物,英勇无畏,追求正义,还有对爱情保持忠贞(从多罗特亚假扮米科米科娜公主,桑乔劝说堂吉诃德可以和公主结婚,堂吉诃德呵斥桑乔,并且表明自己只愿对杜尔西内娅夫人忠诚可以看出)。
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总要做出种种妥协,永远不可能像堂吉诃德那样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于是看堂吉诃德,挣扎的内心便像被解放了。然而堂吉诃德永远是一个虚构的精神符号,他不可能成为现实,只是人们所向往的,活在精神世界里的英雄
从书中的很多章节可以看出,堂吉诃德这个人提倡人性的自由,但是现实却和他的想法背道而驰,于是,他渴望用骑士的方法实现他的理想,渴望像骑士那样匡扶正义,虽然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的改变现实,并且还为别人带来了困扰,但是不得不说,堂吉诃德的内心还是非常伟大的。
但是终究,随着他的骑士之行,他慢慢看到了现实残酷的真相,也是突然间发现,所谓的骑士,也并改变不了什么现状,而过去那么久的骑士经历,显得是那么愚蠢。于是他在生命的游离之际,立下了三条遗嘱,一是过去付给桑丘的一笔钱,都不用算了,花剩下的都给他用,因为这个人心地纯良,做事忠实;二是遗产全部归甥女,但如果嫁人时,那个人要读过骑士文学,就不要嫁给这样的人,遗产全部收回,拨给宗教充做宣传费用;三是向以他为题材的作者致歉,令其写出了这部荒唐的书,自己为此有良心负担。最后,这位骑士便安心地死去了。
虽然最后他死去了,虽然他的骑士生活是那么愚蠢与荒唐,但是又有谁能否认堂吉诃德那伟大的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