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在《哈姆莱特》中,人物个性是异常鲜明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既是继承下一任王位的“太子”,也是受万人拥戴的青年才俊。这个人物的塑造,就是按着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的青年形象设计的。首先,他是在欧洲宗教改革的发源地——德国,接受的高等教育。就好比20世纪初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改造的中国进步青年。同时他本来就位高权重,因为他的父亲是丹麦国王,按照子承父位的传统,理论上他是下一任的丹麦国王。放在当下,他无疑是一个有颜有权的官二代。这样一个美好的存在,在当时的欧洲是代表了文艺复兴之火燃烧到了每一寸土地。可以看出它是对人性的肯定,对基督教泯灭人性的批判。
在剧中,哈姆莱特有这样的一段话: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只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非常直接,非常露骨地对人性的肯定和对其的礼赞与歌颂。
那么,这么完美的人物存在在一部作品中,那么为什么还会是悲剧的结尾?有人说莎士比亚的悲剧,是在对人性解放以后,人的私欲和贪婪暴露了,人文主义在现实的实践中带来了很大的负面结果,所以莎士比亚开始对其进行反思。这一大发现也是在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中揭露出来的。
哈姆莱特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可是他的内在,却还是有封建的残余。他的骨子里还是一个遇事举棋不定的理论派。他的实际行动远远要滞后于他的语言和决心。在发现自己的父亲是被自己的叔父放毒蛇咬死的,自己的母亲嫁作仇人妇。内心燃气的复仇之火是任何一个有血性的男子都不置可否的。哈姆莱特为了替父报仇,挽救混乱的国家秩序,维持一个国家的平衡,他牺牲自己的名誉,通过装疯来窥探叔父克劳狄斯的行径,这是一种智取,也是在复仇的险途中保全自己的手段。他的失心疯换来了克劳狄斯的暂时松懈。哈姆莱特又设计了“戏中戏”让伶人上演父亲死亡的过程,通过克劳狄斯的反应来证明其杀害自己父亲的事实。也为自己的复仇提供理法依据。一切的一切都水到渠成,可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优柔寡断害和对基督教的信仰断送了杀害克劳狄斯的最好时机,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目的。在得知爱人奥菲莉亚去世,新的悲伤代替了旧的悲伤,满心哀愁的他断然的接受了雷欧提斯的挑衅,以至于忘记了自己身负重任而轻易地跳进了克劳狄斯精心布置的局里。虽然最后杀死了克劳狄斯,但是这一切都是偶然,并非精心安排。而且还葬送了自己的生命。自己对爱人奥菲莉亚的不信任也是杀死奥菲莉亚的刽子手。
作品中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缺点就是造成戏剧悲剧结尾的源泉。但他开阔的眼界,成型的智慧,都是对人文主义的凯歌。
莎士比亚的成就不止体现在人物塑造的成功上,更重要的是戏剧的发展,与贯穿戏剧的明线和暗线。伴随着哈姆莱特为自己父亲复仇的是雷欧提斯为被哈姆莱特杀死的父亲报仇,最后好像雷欧提斯杀死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杀死了克劳狄斯,好像复仇都成功了,可是又好像都失败了。看似偶然的剧情,却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不得不说这是莎士比亚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虽然哈姆莱特的死,作为了戏剧的悲剧结尾,但是在生的过程中,哈姆莱特收获了至善至美的爱情和友情。从哈姆拉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与霍拉旭的友情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人文主义精神——彰显人的价值,勇敢地追求真善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