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摇晃的中国》读书报告
摘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便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日益腐败无能,民族危机也日益严重,民族矛盾也日益加深。辛亥革命也在历史趋势发展下爆发,各色的革命,一系列的暗杀与炸弹,笔杆与枪杆等在张鸣先生笔下再现当时的场景,而这场辛亥革命与之前的不同,这次它带来了先进的政治体制,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是中国逐步迈向了近代化。
关键词:辛亥革命部分人物社会影响
正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而在此之前的保路运动则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在此之前,革命党人进行了数次的尝试,却由于当时革命形势的不成熟,使得最终都未能取得成功,也始终未能把民众的觉悟唤醒。但,他们都有着救国救民之志。虽然革命党人未取得成功,但之后政府清末新政的实行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在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推动了经济的恢复,我国工商业和新式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行。革命是需要资本的,新政中所积累的资金为革命招兵买马、扩张军队提供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清政府内部的腐败无能也在另一方面宣告了革命的势在必行。
“革命最大的危险,是会带来社会的动荡,甚至导致外国的干涉。”
在我看来,革命本就是一种危险的尝试,其失败所造成的代价是极大的,成功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无法避免的。
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中国,过于的弱小,以至于成为了一块任人宰割的肉。在此期间,日本曾想干涉中国,无赖于英美的反对而未能成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中国的吸引过大以至于更为“抢手”,而也正因此使各国之间相互牵制,而这反而阻止了外国的干涉。虽然外国的干涉未能成功,但是革命所带来的中国社会内部的动荡是极其大的。
各会党以及绿林好汉相继登上政治舞台,对革命后的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地方的驻军也趁乱“打劫”,以革命动荡为由强收“双饷”,威胁着地方的安全,与此类似的还有便是趁火打劫的强盗了。
对辛亥革命中部分人物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从最初被迫“入伙”的老实人黎菩萨到渐渐树立起威望担任重职的黎元洪、被称为“狗”的反革命分子冯国璋、首义功臣张振武、流氓张宗昌等被作者称为“过场的角儿们”,同时相较的有被称为“末世贵胄”良弼,端方,载穆等人,他们均在自己的“阵营”里有着成就,有过辉煌,有着一定的才能,而在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宗昌,书中“一个流氓的崛起史”的主人公。
张宗昌在辛亥前期是海参崴的一名警察,后被革命党人招入做了团长,后又在二次革命前夕倒戈冯国璋,做了师长,1920年,因其军队崩溃,他便送礼于曹锟,因为吴佩孚的阻拦失败后又转身投奔张作霖,组建了白俄军团,“名声大噪”,后在北伐中失败,而不堪失败的他于1932年潜回山东,终失性命。正如张鸣先生所说,革命给了他一个成为乱世枭雄的机会,抛开政治立场,他是聪明的,会审时度势,在乱世中生存,同时他的能力也是无可厚非的,他虽是一个“流氓”,但他却是值得称赞的。
而相对的,满清人士良弼他有着自己的气节和傲骨,他是一个卓越的军事人才,或许由于环境的影响,他有些自负。他知兵,注重军事人才,才能卓越,但终究是生不逢时,也因此造就了他悲惨的结局。
对中国的社会部分影响
1,在政治上: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它将中国从一个君主专制政体转变成了先进的美国体制。它的改变是深刻的,但最终仍由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宣告失败。革命是失败的,但革命带来的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却落不了地”,而中国也回不到君主立宪制了。正如书中所说:“制度的演进,是进化的必然”。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政体,也促进了中国政体的不断演进发展。这种意识观念也深入人心,以至于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后又被迫“下台”。
2,在思想和社会习俗上:
孙中山在日本时为了表示与清决裂,毅然减掉了长辫,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政府也为“提倡新风,扫除旧风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上下级官员间不再行跪拜之礼,;男子以“先生”、“君”来取代“老爷”的称呼;对男子实行剪辫,女子放足等,大大改变了社会的风气,与此同时,辛亥革命也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总结:没有任何事情会是一帆风顺的,革命的过程更是充满了曲折艰辛。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带给了中国历史性的改变,临时政府也最终成立。我心中对于辛亥革命是敬畏的,它敢于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体,促使了中国近代化的更进一步。而孙中山更是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是极大的。革命带来了社会的动荡,而在这动荡中生存下来的中国也日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