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从风俗习惯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作者:廖辉
主要内容     

从风俗习惯看中国文化的发展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文化起源》中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或者说文明,在其广义的民族志意义上说,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由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

从狭义来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每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又是不同。中国文化是经过五千年的积淀,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每个时期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这些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只保留其中的精华,而去其糟粕。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从人们衣食住行言这些小方面就可以看出来。而今天我从中国的风俗习惯这个方面来探寻中国文化的发展。

风俗习惯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在不同时期,风俗习惯在不断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风俗习惯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发展。文化,从这个词,就可以分解出,好的文化(精华)和坏的文化(糟粕),风俗习惯也属于文化的范畴,那么,这些风俗自然有好的,也有坏的。在古代,人们的眼界还达不到能解读自然现象的程度。于是“神”便被创造了出来,人将这些自然现象归结为神的惩罚。“祭祀”自然而然就成了人们保佑自己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统治社会,统治者需要巩固自己的地位,让未开教化的人民信仰自己,于是“神”就成了他们统治的工具。祭祀这一传统也就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只要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这样的传统风俗就会不断的继承下去,因为这是统治者的需要。但是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崩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种风俗就已经消逝了,因为他所传递出来的观念,并不符合中国当代人民的观念,在当代社会,“祭祀”就是落后的文化,必须淘汰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人伦关系自古到今都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在古代对于伦理道德是非常重视的,女子不守贞洁,是要浸猪笼的。这是中国作为农业国的一种社会状态,以农业为主,加上统治阶级的剥削,劳动力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女子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例如,一个有地位的男人,可以取几个女子为妻,而一个女子只能嫁一个男子,而且必须从一而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正是这种风俗限制了男女的自由爱恋,导致女子的地位低下。但是一旦这种风俗被打破,那他对于人的限制会不断减小,从不能自由爱恋到自由爱恋的社会,这种社会风俗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并且在不断的剔除糟粕,留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精华。

教育是使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媒介,教育也是最能体现社会风俗变化的。而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知道如何使用物质设备,接受传统观念和使用社会权利及责任。这些都直接的体现出中国社会的变化,无论是哪种文化的延续,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使人理解当代文化的媒介。中国由以前的《诗》、《书》、《礼》、《易》、《春秋》到四书五经等等,在每个时代,社会的思想不同,所要传递的观念不同,所以所教授的东西,也是不同,而这些东西去其糟粕,将之精华融入中华文化之中。而现当代的中华文化,就是将这些精华融汇贯通,使中国文化变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育内容的变化,也是时代的体现,中国文化之发展离不开这些时代精华,因为中国文化是由这些精华所组成。

风俗习惯的变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祭祀这些属于迷信的东西,是必将遭到中国文化的淘汰的,而美德或美好的品质就会保留下来,通过教育使之精华延续下来。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而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成出新,这样才能保证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