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卡夫卡是二十世纪奥地利著名的犹太作家,他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他除了有《审判》《城堡》等小说作品外,还有大量的散文、书信与日记,其中《变形记》极具代表性,它所体现的荒诞与真实二者之间的完美调和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本文将以此为重心对这部作品进行浅析。
关键词:变形记;荒诞;真实
卡夫卡自身是一个极具独特性的作家,他的风格纯粹,文字随其内心,不会刻意的去满足任何人的口味与喜好,因此他生前是没有任何作品为人所知的,而在其去世后还能名声大噪的作品自然有其为人称道之处。他的代表作品《变形记》描写的是一个离奇变形的故事,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个推销员,某日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即便如此他还挣扎着要去起床、赶火车出差,他自身对这个家有着一种责任感,且并未因为自己的变形而有所改变,家人这边希望他早日康复,早日回到以前赚钱养家的日子,而后慢慢失去了耐心,越来越冷漠,在格里高尔死后还结伴旅游,如释重负。
其实《变形记》中由人变成甲虫这个现象是完全不存在的,这是不符合科学常规的,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并不真实的架构上,卡夫卡用许多生活的琐碎、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用及其现实的东西恰到好处的填满了它。“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后,首先的反应不是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而是担心公司会不会因此而解雇他,这种为家庭考虑的行为与他父母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龙佳宝.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中的人性因素[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36(1).]]那种变成甲壳虫后,家人日渐失去的耐心,那种绝望、无助,人情冷暖,都是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的,这就不同于以往的虚构故事,从前看得虚构性质比较强的故事,大多和现实都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变形记》不是,他的家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王璐、乔阳、张哲.卡夫卡《变形记》——荒诞的故事与生活的真实[J].名作欣赏,2014-05-01.]]
一、荒诞性
卡夫卡对于《变形记》的构造是十分荒诞的,这个荒诞在于其本身,甲虫是非常招人厌的,它体型巨大,有着坚硬的壳,恶心、丑陋。曾经看过一组图,就是将人们的一些感觉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腿脚麻了,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很多的细针扎在腿上,确实是这样,腿麻的时候动一下都会像针扎,再如做很难的数学题的时候,一直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方法解不出来,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头上缠着很多粗细不等的树根,可以说是非常形象了,那么把人们无助、精神孤独、思维扭曲、被冷漠对待这样一个状态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只巨大而丑陋的甲虫无疑再好不过了吧。
其次,他对于自己变成甲虫后的反应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十分荒诞的,于我而言,若是自己变成了甲虫,必然当场就懵了,我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缓过来,并且还会想到上班迟到、会不会被辞退工作这样的事,自己这辈子都完了,如果是我我是完全顾及不上这些事的,格里高尔却不一样,他对于自身的关注极少,这是很荒诞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家人震惊,老板震惊是很正常的,我的家人朋友变成这样,我也会震惊,人之常情,但是既然是亲情,那么在冷静下来之后,必然会积极的去寻找治疗他的方式,去找让他重新恢复正常的办法,但是这家人就不一样,他们无情的从格里高尔的身上去汲取他们所需要的财富,换而言之,当格里高尔没有了“使用价值”,他在他的家人面前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后面随着时间推移,家人对其越来越冷漠,他也就孤独的死去了。《变形记》是“无情或纯自我孤独的象征”,因为人变成了甲虫,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但是他又保留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因此他的孤独感就能令人感到更加的凄惨可悲。[周琴.在浅析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对变形计的评价]
他的家人最后的反应也是十分荒诞的,在他死后,他的家人居然结伴出游,如释重负,这放在现代几乎是不会发生的事情,格里高尔对家里人尽心尽责,甚至有种为家里人而活的感觉,正常的家人都是会因为失去了一个家庭成员而难过,他们却在庆祝,这一点也是荒诞的。
在他变成甲虫之前,他的生活宛如工厂里的机器,每天起早贪黑,为这个家庭创造财富,整个家因为有他的辛勤工作而变得美好,在这期间,他的脑子里充斥的大概都是赚钱、工作。在他变成甲虫后,他无法工作了,没有忙碌的生活去驱使他追赶时间,慢慢的,他的思维从工作与家庭中跳跃出来,这一刻,他才真正的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他可以闲下来在房间里随意的爬动,还可以随心所欲,起码做什么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都是循着自己的思维去做的,不必受老板和工作的束缚,可见他之前的生活方式何其荒诞、乏味和扭曲,身处那个环境的他又是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他变成甲虫之后,家人对他的态度一直在转变,先是希望他早日康复,早日恢复到为家人赚钱养家的日子,恢复他自己的原有的使用价值,后来逐渐放弃,与之伴随的是他住处的变化,先是在房间,而后是杂货间。其实若是正常人,他必然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恢复成以前的模样,必然会对这样的现状有所反抗,但是他不一样,他却逐渐安于这个状态,仿佛他就是由一只小甲虫长大一样,忘却了他曾经也是个正常的人。家人越来越厌恶他,越来越将他看做是一个怪物、一个累赘。他本身对于家庭的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早已迷失了自我,
沉重的压力使得他变成了个只会为家庭而活的人,不管在怎样的时代,在怎样的环境下,这都是不正常的,可见其荒诞之多。
卡夫卡的高妙之处不是将“荒诞”二字表现的有多炉火纯青,而是在此前提下,将荒诞与现实二者的调和火候掌握的恰到好处。
二、细节的现实
虽然这部小说是以虚构的、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方式开头,但是他对细节的描写足够让整部作品真实得足够打动人。
开头写到:“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样的背贴着床,他悄悄一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儿上几乎待不住了,眼看着就要完全落下来。”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作者的功底,极具画面感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很多的作家在描写的时候,都是单纯的去描写他的外形,但是卡夫卡就写到“被子在肚尖儿上几乎待不住了”,完美的把自己隆起的肚子的形状表现了出来。“他看了看柜子上滴滴答答响着的闹钟。天哪!已经六点半了,而时针还在悠悠然向前移动,连六点半也过了,马上就要七点差一刻了。闹钟难道没有响过吗?”这个地方的描写其实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上学上班都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他很着急的想要上班,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但钟表上的指针仍然不管不顾,“悠悠然”的走着,和格里高尔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使得他当时的形象更加跃然纸上,使人对其的印象更加的真实。
再如文中“他还记得过去也许是因为睡觉姿势不好,躺在床上时往往会觉的得这儿那儿隐隐作痛,及至起来,就知道纯属心理作用,所以他殷切的盼望今天早晨的幻觉会逐渐消逝。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这一段的描写可以说是非常的贴近生活了,当代社会,多少人都是被学习、被工作支配的,每日醒来,仍然疲惫是常有的状况,高中生是最明显的,12点睡5点起是常有的事,这样日复一日,哪怕是心理作用,也会有自己好像是非人类的感觉,这一点就写的非常到位,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格里高尔日日为家庭奔波,机器一样的赚钱,难免身体会出一些毛病,因此这样写是最合适的。他的父亲说道“您的光临真叫我高兴,先生;我们怎么也没有办法让他开门;他真是固执,我敢说他一定是病了,虽然他早晨硬说没病”,为了让格里高尔在秘书主任面前保持以往“乖乖”的形象,为了让格里高尔往在那里的工作不受影响,父亲还是说了不少好话,这就更加现实了,可见他的父亲对金钱的渴求,不管怎样工作先要保住,否则以后他的使用价值就得不到实现。而这里的格里高尔始终说自己没病,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是幻觉,是心理因素,一方面他对秘书主任一向唯唯诺诺,害怕因此受到责备,害怕因此丢了工作,还有一点逞强的意味。他对于这个家的意义就是不停地赚钱,不停地去满足家里人的物质需求,在他失去的赚钱的能力的时候,父亲对他的态度逆转,父亲看到他后,“握紧拳头,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仿佛要把格里高尔打回房间去”。当格里高尔卡在门框上的时候,他的父亲狠狠地推了他一下,他“一下跌进房间里,汩汩地流着血”,作为家人,不管自己的孩子变成什么样子,都不应该以这样冷血的态度去对待他,但是这里的父亲这一行为又是十分现实的,当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了任何价值的时候,当他已经对自己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帮助的时候,他便一无是处了,连活着都显得多余,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以他父亲为代表的这类人的唯利是图,他们“野蛮、粗鲁、残暴、冷酷、自私、专制。”[[[]曾慧萍.荒诞背景下的真实——论《变形记》的自传性[J].新余高专学报,2008-8,13(4).]]
“看到了太阳花墙纸上一大团棕色的东西,她还没有真的理会到她看见的正是格里高尔,就用嘶哑的声音大叫起来:‘啊,上帝!啊,上帝!’接着就双手一摊倒在沙发上,仿佛听天由命似的,一动也不动了。‘唉,格里高尔!’他妹妹喊道,对他又是挥拳又是瞪眼。”他用生命在撑着这个家,其实当他变成了甲虫后,他最在意的应该是自己家人的态度,母亲的态度使得他又一次内心受伤,而他的妹妹也因此便责怪他,这所有的来源不光是格里高尔此时的形象丑恶吓人,更多的是母亲在内的这些家人对格里高尔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亲情可言,他们永远是金钱至上,人情冷漠。“从窗外的世界透进来的第一道光线又一次唤醒了他的知觉。接着他的头无力地颓然垂下,他的鼻孔里也呼出了最后一丝摇曳不定的气息。萨姆沙走到生命的尽头,尽管还眷恋着这个家,还深爱着家人。”他这一生都在毫无保留的为这个家庭付出,而当有一日,他的剩余价值不存在了,他失去了付出的能力,那么他也就不用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可他呢,即便是在家人的冷遇中死去,他依旧爱他的家人,情至深,同时也是个可怜人,这样一昧的像机器一样的付出,日渐扭曲的精神,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他家人对金钱的崇拜与对他的冷漠,都是导致他孤独死去的因素。
结语:卡夫卡的小说能够在其死后为人称道,必然是有其精妙之处,这种荒诞与现实并存的写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尤为突出,虽说开头是虚构的,但是后面的语言、动作上的细节所体现出来的真实无一不让人寒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