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局外人

作者:廖辉
主要内容     

孤独的反英雄,接受为真理而死

——对加缪《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读

摘要:默尔索是加缪“荒诞”思想的诠释,他是一个不英雄的英雄,孤独的反英雄。以沉默、漠然来面对这个荒诞的社会。他的行事违背伦理常规,但以绝对的真实性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对这个荒诞的社会毫不妥协,只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他有健全的心智和作为人的基本,只是被误读的正常人。“局外人”般游离于伦理道德的束缚之外,但却因为杀人而判死刑。以冷漠来反抗这个世界,追求绝对的真实而存在于社会之中,又游离于社会的藩篱之外,他为追求自由,而选择了作为真正的“人”的胜利和尊严。

关键词:默尔索;荒诞;反英雄;冷漠;绝对真实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这一句话出自于默尔索之口。但这句话同时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根基和悲剧的根源。默尔索作为一个公司的普通职员,在行事上平静冷漠,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交织。“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妈妈的死,他的内心对此不起丝毫波澜,以轻描淡写的口吻叙述。第二天,若无其事的与玛丽游泳,看电影,甚至发生肉体的关系。玛丽问他爱她吗,他不知道,但可以和玛丽结婚。以无所谓的态度和雷蒙做朋友和之后莫名其妙的杀了人。在法庭上,毫不在乎自己的生死,拒绝配合律师做假证词脱罪,最后被判死刑,但他却说“我第一次敞开心胸,欣然接受这世界温柔的冷漠......我感觉自己曾经很快乐,而今也依旧如是。”对于默尔索,有人说他没有健全的心智,麻木不仁,泯灭人性。但加缪评价说,莫尔索“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他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性,只是被世人误读的正常人。于世人而言,他早已意识到这个世界的荒谬,“我不知道”,“毫无意义”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遵从内心的选择,以追求绝对的真实。他比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利清醒超脱,他为了自由生存而选择作为“人”的尊严和胜利。

一、不英雄的英雄,孤独的反英雄

反英雄与之英雄相比,他们是一群笨拙的,可憎的,消极被动的,值得怜悯的或是愚钝的。他们永远在某些基本的方面是有缺点的或失败的英雄。而默尔索正是这样的一个反英雄,他只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但他并不与常人一样,他违背世俗伦理道德,跳脱世俗的道德束缚之外。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是脱离世俗常规的局外人,其实他不过是被世俗人所误读的正常人。可能不会有人把他和“英雄”联系在一起。但是他却是一个不英雄的英雄,孤独的反英雄。

因为了解这个荒谬的世界,所以他以冷漠和无所谓对待这个世界。而冷漠是对待荒谬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藐视这个社会一切,所以这个荒谬的世界对他毫无影响。在世人眼中它是异类,人的情感无法左右他的判断,他只遵循自己的内心,以绝对的真实活在这个世界。他不相信上帝,甚至生死对他来说也是无所谓的。“一个人是死于三十岁或是七十岁并不重要......不管是现在还是二十年内,死的永远是同一个我。我这番理论唯一有点尴尬的是,一想到那可多活的二十年,强烈的欲望便在我心中翻腾。不过我只消想象这二十年中,当我还是得回来面对这一关时,会作何感想,这股渴望便会被浇熄。”他了解这个世界,所以冷漠是他反抗的方式。在他将要上刑场的时候,他只盼那天能有许多的观众,以充满憎恶和厌烦的叫嚣去送他一程。他没有疯狂,没有绝望,只是一种孤独、冷漠,他并不是向这荒谬的世界低头,他依然以冷漠的方式反抗着,控诉着这个荒谬的社会。

“他们说,妈妈死了,我没哭,该死;隔天与女朋友厮混,该死;挑拨朋友仇家互斗,该死;我活该天地不容,人神共愤。可你们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我杀了人,只因夏日阳光太刺眼。”默尔索以冷漠的方式反抗着社会,可他依然爱着他的妈妈,他们对他说:“你母亲。”但默尔索还是习惯叫“妈妈”。“我应该蛮喜欢妈妈的,然而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他爱着妈妈,又要遵循内心的绝对真实,情感无法对他加以影响。母亲死了,他没流一滴眼泪,没看最后一眼。葬礼后,与女朋友游泳,看喜剧电影,甚至发生关系。他的冷漠,周围人给他的定义是没有人性。他只不过是不压抑心中的欲望,绝对真实的呈现出来而已。在法庭上,法官问他为什么杀人,为什么要开五枪,他说,那天的太阳太刺眼了。律师让他作假证,可是他拒绝一切虚假的,以绝对真实的活着,不信上帝、承诺以及世界的一切,唯独相信自己的内心。抵制一切的功利活动,如婴孩般,遵循自身本能,本能的活着。既然如此,那就彻底拒绝这个社会的一切,做一个游离于藩篱之外的局外人,更加彻底的反抗和蔑视。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遵循自己的内心而不与这个社会同流,是多么的可叹又可悲,生之无味,死之必然。明知如此却义无反顾的活在这个社会中,怎能不是一种反抗呢。

默尔索以冷漠的方式,反抗这个世界。冷漠与反抗,又以绝对真实的活着,孤独于是成了唯一的陪伴。而这种孤独是必然的,无法消解的。而造成孤独的必然性,一是他是脱离世俗道德的局外人,但这个世界却是真实的。二是人伦关系无法影响他,他以绝对真实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三是他不信上帝,少了信仰,也就少了精神上的支柱。

游离于社会藩篱外的局外人,常人眼中的异类,必然是孤独的。在世界之下,人是渺小的,孤独的,而常人所谓的宿命论不过是人的渺小,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找的借口。对默尔索而言,他的世界脱离于周围人的世界,他的灵魂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在与世界的对抗之中,他选择沉默,放弃了语言沟通,在文本中,其实很多时候他可以说话的,只是那些事情在他看来是没有意义的,他也就沉默以对。

他的沉默和冷漠,使他在众人眼中是异类,生性孤僻,不愿与人交流。众人的世界和被抛弃的他的世界,只有孤独才能使他对抗着这个世界的荒诞。

局外人默尔索,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是绝对真实的,他孤独的对抗着这个世界,但是他并不厌世,人有的情感,他也有,他也懂得享乐,与玛丽游玩等。只不过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是冷漠的,他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情感。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与众人而言,他不可避免的陷入孤独之中。只有孤独能使他独自对抗这个世界,每个读过默尔索这个人的读者都会被他的孤独而感到心悸。他的孤独是深入骨髓的,冷漠和沉默使他成为游离于社会外的局外人,而遵循本能的绝对真实,使他彻底被世界抛弃。因为世界的规则束缚无法强加于他,而其他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安然的活在这个框框条条之下,看不清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或是已经被世界同化。而默尔索就是那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那个清醒超脱的人,却也要承受作为“局外人”的深刻孤独。对待母亲、爱人玛丽、朋友雷蒙、法官的审判,都是无所谓的态度。这些常人所要被束缚的人伦关系,都影响不了他,他只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对待,爱就是爱,不爱就是爱,不被道德所束缚。

“我从来没有见过像您这样顽固的灵魂。来到我面前的嫌犯,没有一个不在这个耶稣受难像前掉泪的。我心想那只是因为他们犯了罪。”默尔索并不相信上帝,他是绝对真实的活着的,不相信这些虚无的。而在西方世界,上帝是一种精神象征,在宗教之中,上帝被看作是选民的拯救者和罪恶的审判者。在西方许多作品中,或者西方宗教典籍中,上帝总是一种仁慈的形象出现的,在文本中,默尔索在监狱里,牧师多次想用上帝来拯救他或者说是让他得到所谓的真正“救赎”,但默尔索并不相信这些,否定牧师的上帝,在他看来,“牧师活着就像是行尸走肉,甚至不能说他是实实在在地活着。但我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有把握,对自己即将到来的人生和即将来临的死亡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西方人精神上的支撑,在他身上是缺失的,因为如果他信上帝,就是在否定自己的存在,所以他会陷入绝对的孤独。

孤独意味着一个人的独立,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就能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存在方式和独特的行为,具有个性,而这种个性使得默尔索能够对抗这个世界。让他在绝对的孤独中,冷漠的对抗这个世界。

二、“局外人”的最终归宿——死亡

默尔索作为一个局外人,反英雄。他不信上帝,他不在乎人伦道德,脱离道德藩篱之外。

这种人怎么可能长存于社会之中,虽然这是个荒诞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却是作为一个真实的存在。默尔索是局外人,却是身在局中,只要他没脱离人类这个大群体,在这个真实的大世界中,那他必然会被制约。何况这还是个荒诞的世界,那就更不可能有“局外人”的容身之处。他的行为方式就是违反这个社会的存在,他坚持自己的诚实与这个荒诞、虚伪的社会对抗,那么他就是被社会意识形态所否认的存在。这个社会传递给我的价值观是诚实,但是当一个人绝对真实的将诚实展现出来,那么他将是整个社会所排斥和攻击的对象。

默尔索杀了那个阿拉伯人,在法庭上,法官询问杀人动机,他说太阳刺眼,所以杀人,这种逻辑,显然没法得到肯定,但事实确实如他所说,只是这种绝对真实,在法官和世人看来,是不符合社会伦理逻辑的,必然遭到排斥和攻击。而世界的荒诞性在这个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默尔索杀了人,审判的却是他在母亲葬礼上没哭,隔天与玛丽厮混,看喜剧,就将他杀人与他弑母等同起来。弑母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罪大恶极的。可为什么因为太阳刺眼而杀了人会与弑母等同起来。加缪曾说:“荒诞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世界未能满足我们对意义的追求。”这群人没能在默尔索口中找出杀人原因,所以他们需要寻找他的杀人原因。于是弑母成为了他的原因,弑母说明默尔索没人性,没人性的人,就不会在乎世俗道德。那么这种人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死亡。而另一层含义是,游离与世俗之外的局外人,是不被社会所包容的,因为世俗的规则是由伦理道德构建成的,既然不在伦理的藩篱外,那最终只有走向死亡。

三、结语

默尔索虽然是一个局外人,但他是在接受命运的前提下对命运的挑战。他对世界的冷漠,藐视这个世界,但是他又懂得享乐,追求自然的灵性,追寻人生的意义。早知世界荒诞的本质,明知没有出路的情况下,依然绝对真实的活在世界上。他比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利更加的清醒与超脱,在他的身上展现的是一种不英雄的英雄气概。

参考文献:

[1]加缪著,张一乔译,局外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陆晓芳.毫无英雄姿态,接受为真理而死.山东社会科学,2012(02)

[3]史春景.不英雄的英雄,孤独的反英雄.文学界.文学界,2012

[4]艾冬梅.孤独与绝望的交响: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人生困境解读.《学理论》,2011(28)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