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假日里的天使
有人曾说,奥黛丽赫本有着天使般的特质,她并不想高人一等;但她从内在显现出的神采、精力与光芒,令人不敢逼视。是啊,对世人来说,她似乎就是天使一样存在。她高贵又优雅,简直是自然和美丽的化身。因为有她的存在,电影更加熠熠生辉。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赫本是一个高贵又有气质演员,但对我来说,她更是一个逐梦者。
她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在荷兰学习芭蕾的她,正遇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食物的匮乏几乎毁了她的健康,但她仍然积极地生活,憧憬着生活的无限可能。二战中后期,她通过芭蕾舞的表演为荷兰游击队秘密的募捐。她觉得,每一次表演都十分地有意义,因为这些表演所募捐到的款项都会对战争有一定的帮助,这也算是对战争的一小部分贡献。同时由于年龄较小,她利用孩童的身份多次为荷兰地下党传递情报。小小年纪就能舍身为人,可谓是既有奉献精神,又勇气可嘉。但是命运给赫本开了个玩笑,当时身高太高的她注定当不了一流的舞者,她只能放弃心爱的芭蕾,开始当模特,拍广告,出演舞台剧等。
但又是命运使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罗马假日》剧组的演员试镜,从这以后赫本走上了演艺道路。富有表演天赋又饱含灵气的赫本,在这部影片中表演得游刃有余。她自带的贵族气质让她与影片中的主角安妮公主完全没有差别—她可爱,优雅,甜美开朗,仿佛她天生为这个角色而生。这个角色更让她获得了她人生第一次奥斯卡奖。从此赫本的演艺生涯正式打开了新的篇章。之后,通过对表演的不断学习与在电影中的实践,更多的经典形象如《蒂芙尼的早餐》中的霍莉·格莱特利,《窈窕淑女》中的伊莱莎·杜尔利特,《偷龙转凤》中的萨布丽娜等等,通过赫本的塑造后,都被完美地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除了演员外,赫本还有一个更加令人敬重的身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1988至1993年期间,赫本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苏丹等国家,亲赴非洲考察,组织了许多贫困儿童救助项目,并切身地参与进来。为什么赫本会对非洲如此感兴趣呢?原来,早在1958年,她在非洲拍摄《修女传》时,就对非洲产生了特殊的情愫,在二战期间,她更是得到过基金会的救助,这让她在对非洲的念念不忘中,完成了又一个伟大的成就。她参加了多场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发表演讲和访谈,促进儿童基金会工作,为基金会的成立和发展呕心沥血。在这里,她不再是那个光鲜亮丽的时尚icon,而是一个和蔼恬静的女子。在许多贫苦孩子之间,她默默付出和陪伴,只为给孩子们带去关爱和温暖。1989年,赫本更被任命为联合国基金会特使,对她的贡献做出了相当的肯定。晚年时,不幸患上癌症的赫本依然坚持寻访非洲,中南美洲等国家,直到生命的终结。
第一次看《罗马假日》时,我就被这个自然,可爱又优雅的女主角深深地吸引。看完这部片子后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次性去看完她所有参演的节目,不管是电影或是纪录片。如果放在今天,还没有一个女明星会让我有这样的强烈感觉。这种巨大的魅力,让我深深地被她折服,从那时我就知道,赫本是我这一生的女神。我要跟随她的步伐,学习她的真与善。虽然我这一生可能连她的一半都达不到,但是,我仍愿意追随她。她知道自己想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做到,就像她去非洲救助儿童一样。尽管条件十分恶劣,远远比不上欧洲,但她仍坚定地去了。可能许多人不明白她为什么会去那么贫穷的地方,帮助那些儿童,但赫本知道,帮助儿童就是她想要做的事情就不顾他人的目光去做了。她更知道,以她的名义,还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事情中来,让这些儿童可以尽快地过上没有饥饿的正常生活。
好像现在的人很少能像赫本一样去追逐梦想吧。有的人会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被迫放弃,有的人根本没有勇气,有的人只会幻想。说到底,他们并没有克服自身的恐惧,没有迈出第一步的决绝与果断。大多数人都因为眼前的生活而停止不前,不敢做任何改变,可改变就一定会是不好的吗?若有赫本一半的勇气,我相信,他们的生活更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追随内心的真实欲望,去做一切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我最喜欢也最敬佩她的地方。作为一个影视明星,她时时刻刻都在被关注,但她依然不在乎别人的想法,毅然地去往非洲,做在别人眼中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心之所向的事情,任何人都阻止不了她。就像她的儿子肖恩·赫本·费雷在他为母亲写的自传所说,母亲的一生很成功,每一次的选择都是正确而高尚的。她先选择了她的事业,然后选择了她的家庭。当我们长大后,她又选择了世界上那些不幸的孩子。
所以她是当之无愧的女神与天使。虽然她早已逝世,但她的优雅与高贵被永远地记录了下来,可以让我们一直怀念。尽管她坚持不写自传,这十分可惜,但这也为我们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每次看她的影视作品,都会被她生动的感染力所折服,体会到不同的感受;每次回顾她的人生,都能被这位传奇女子所征服。
虽然没见过上帝,但是我们的确遇到了"天使",她就是奥黛丽·赫本。
参考资料:360百科
BBC纪录片《绝代淑女:奥黛丽赫本》
《天使在人间》肖恩·赫本·费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