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是据凑佳苗的犯罪推理小说改编,由中岛哲也执导拍摄,是一部深刻揭示日本人民族性格及教育制度各方面社会问题的电影,血腥暴力黑暗却又有教育意义引人深思的电影。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和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一样的,认为是中文意思的“告白”,其实并不是,在日语中告白真正含义是気持ちを伝える,说出心中秘密,向神坦白自己的罪行。
电影的主要人物只有五个主要人物,每个人的告白都展现出了自己阴暗而脆弱的一面:,无法接受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女儿却因法律保护安然无事,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制裁学生的森口老师;得不到母亲的关爱,因而杀人博取注意,漠视生命的渡边修哉;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但却又自卑胆小犯错的下村直树;过度溺爱孩子,孩子犯错了还是一味坚持认为朋友带坏的下村直树的母亲;品学兼优内心却十分的暗黑,看清了一切找不到生命意义的北原美月。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五个人物的自白串起来,就构成了整部电影。
电影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一个女老师精心安排的复仇计划,四岁的女儿被自己的学生杀害,因为少年法的保护他们不会怎么样,女老师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制裁这两个学生。这简单地故事情节里探讨了许多人都不愿意正视的东西。
“人性本恶”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第一个感受。“人之初,性本善”一直是我们从小教导所接受的思想,人出生以后其实本性都是善良,变坏只是社会家庭等因素造成的。而在这部电影认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确实探讨了人性本恶,通过后天教育、社会规定、惩罚机制的影响,才会变得善良,但孩子们的好奇无知促使着尝试新鲜事物,想要获取外界的关注,跃跃欲试自己的力量想法,因为年幼无知分不清善恶,他们意识不到危险性,体会不到生命的珍贵。森口老师悲伤地讲着自己可爱的女儿去世,最宝贵的东西被摧毁,在黑板上写“命”字时,告诉她们生命很重要时,她的学生们只是在笑着闹着,对他人生命的漠视,生命是什么,他们不知道。
“未成年杀一个人也好,反正有少年法保护我,我也不会被判死刑”,这是渡边修哉杀害北原美月后说的话,让我印象非常地深刻,法律究竟是在保护未成年人,还是在庇护未成年人犯罪这是电影探讨的第二个内容。渡边修哉因为年幼缺少母爱造成性格缺失,漠视生命,想要用自己才华获取别人的注意,却总是因为坏人的消息得不到,他决定杀人,这样他就能得到外界的关注,得到母亲的认可,恰好少年法的袒护助长了他的狂妄。“没有人告诉我杀人是错的”,生命,对他们来说或许太轻了,因为少年法的保护,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分辨善恶,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放纵心中的恶,一个想法就杀人,笑起来纯真无邪的孩子,心中却装满了恶,想想也实在可怕,你总以为他们只是小孩,突然间就做出比大人还吃惊的行为。
没有一个人的感受是感同身受的,痛苦是自己一个人的,是电影探讨的第三个内容。比如电影开头一年B班全体学生以各种姿态表情喝牛奶的镜头转换到了森口老师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女儿被杀害去世,丈夫患上艾滋病,台下的学生们无动于衷嬉闹着,当说出自己可能会感染上,凶手的牛奶里放有艾滋病的血液,大家都非常的惊慌失措。再比如当森口老师去质问下村直树时,她的母亲念叨着“好可怜”,仅仅只是认为自己的儿子可怜,,却不曾考虑死者母亲的感受,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错,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江歌案中的刘鑫的母亲,自己的儿女才是最重要的。还有当北原在咖啡厅和森口老师谈话时说:“修哉太寂寞了,只是想获得母亲的关注。”,希望因为这样老师能够原谅修哉杀死无辜的女儿的事实,她想着该如何就自己的恋人,也不曾考虑作为母亲的老师的感受,老师只是冷笑着,疯狂地冷笑,更加坚定自己报复的想法,和学生告别以后,看着隔壁桌小男孩送的糖果,走着想起自己的女儿忍不住大哭的场景十分的感人。
这部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便是老师的报复,不是摧毁肉体,而是摧毁心灵,彻底地摧毁心灵,把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消失掉。用放有艾滋病血液的牛奶将想要活着的下村直树逼疯,最后甚至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让渡边修哉亲手毁掉自己最在意的东西,“老师你听不到,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啪唧。”是修哉被母亲抛弃时的残影,“我听见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不是啪唧,是咚锵!”是森口老师失去爱女悲痛回忆的巨响,是在回答关于生命的掷地有声的分量,老师这样的做法或许太过于残忍,但通过这样让他们懂得“命”。
整部电影以压抑黑暗的冷色调为基调,音乐和慢镜头占据了大部分,是一种MV式的拍摄手法,电影不时伴着轻扬的女声男声,配乐以趋向于慢节奏电子后摇和迷幻,音乐和画面完美地契合。电台司令演唱的主题曲《lastflowers》,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它将影片所蕴含的痛苦、绝望、悲伤等情绪很好地表达出来了,尤其是女主在昏暗的街道踩着音乐走来的画面,让人无法忘却,唯美的画面,美好的青春,却真实地感受到痛恨、堕落、绝望,这部片子看似希望其实是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