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读《李鸿章传》

作者:钟明月
主要内容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闻名天下之人物,或举天下人而恶之,或举天下人而誉之。而观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前光而后暗,咎毁赞誉亦各参半。如此人物,中国历史实不多有。故读中国近代史,势不得不口李鸿章。

晚清三朝重臣李鸿章,世人尊称其为李中堂、李合肥。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这些,是他的誉。

而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却又让他背负上了时代的骂名;改革只革器物,惟弥缝补苴,未曾认识到世界之大势,国民思想之缺陷。这些,则构成了他的咎。

在书中,梁启超这样说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诚然,李鸿章少年聪慧,师承曾国藩学习经世之学;为官后强悍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组建淮军并不断扩大军事力量;他同左宗棠等人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发起近代中国资本力量的启蒙。这些是他让梁启超敬佩的才干。但李鸿章只看到了中国与外国之间器物上的不足,未曾想过思想上的落后是中国与外国的差别之根本;他没有认识到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改良也终归只是政府的独立改良,没有贯彻社会,这些也让梁启超实在惋惜他见识上的缺陷。世人知道李鸿章代表清廷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心中的不满与愤懑集结于他一人的身上,却未曾想过代表国家的条约的签订,终究不是一人就能决定的。将一个国家在能力上的弱小,一个政府在外交上的失败归咎于他一人,实在是令人替他伤心叹惋。

《李鸿章传》一书,是29岁的梁启超在李鸿章死后几个月作出的一本书,是当时人论当时人的一本书。名为传,其实倒是评论多一些。梁启超在书中例举李鸿章种种事迹,分析他种种行为之后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提出自己褒贬不一的看法。看似评价中肯有赞有誉,实则咎多赞少。

在梁启超看来,李鸿章不过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终究不是造时势的英雄。

李鸿章其人,官居要职,身负军权,被评为近代中国的权臣。但在太平天国、捻军造反以前,汉人没有真正地执掌过政权。李鸿章能够成为这样一位权臣,有着他自己的才能,但更多的,可能还是时势。所谓乱世出英雄,正是因为世道变得乱,世间规矩不可一应俱从,英雄才能一展抱负,尽显才干。

李鸿章由时势所造,但最终也未能造时势。他不清楚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他终归只是学习西方的一技之长,结果洋务运动最终衰败。他在外交上“欲借欧力以拒日”,奈何人心叵测,被俄暗度陈仓签署《中俄密约》,最后导致列国逼迫清廷割地。梁启超所叹惋的吾惜李鸿章之识,也真是不无道理。

读罢此书,粗略了解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之后,我认为梁启超对于李鸿章,更多的还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哀李鸿章身负重任游走于列强之间,却不被国民体谅反遭责骂。李鸿章被清廷派遣去签卖国条约,这是整个清廷的无能,但最大的罪名却落在了李鸿章的头上。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与清廷的腐败落后不无关系,但却徒归罪于李鸿章之淮军。李鸿章之遭遇,着实令人唏嘘叹惋,却又无可奈何。

他怒李鸿章的思想保守,改革不够深入。李鸿章是典型的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学士。他思想上的狭隘不可否认,更是典型的严恪恪守纲常伦理规范的儒臣。他爱国,他忠君,他打破了部分旧思想,接受了部分新鲜事物,推崇洋务运动,但他始终没能跳出封建思维的禁锢。李鸿章有能力,有责任,却没有在当时做出好的成绩。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咎多誉少的原因,也应当是寄予了希望却迎来了失望吧。

综合李鸿章的一生,会发现他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的才能来看,他都不足以应对当时中国的困局。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当时的他对于整个中国的作用。尽管他存在着不足,但在当时的官员中,也确实是无人能望其项背。

然大厦将倾已成定局,仅凭一人之力岂能力挽狂澜?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