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酒楼上》有感
鲁迅先生于辛亥革命时期写成的这篇文章《在酒楼上》,主人公吕纬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在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吕纬甫作为《在酒楼上》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曾经有过辛亥革命时期革命热情“愤青”,而如今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这样的转变,是被现实社会所逼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时局不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乱世中求得一点生存之道,于是纷纷向现实妥协,当热情被磨灭,于是就只剩下了一个麻木的灵魂。
鲁迅标新立异,特别关注“病态社会”里的迷茫的人的精神“病苦”。吕纬甫——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一个前半生热情洋溢而后半生碌碌无为的人。当吕纬甫从最初辛亥革命时的战士,却在无情的现实面前缴械投降。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遇,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鲁迅将吕纬甫作为一位时代的悲剧人物重点描写,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这么激进的一位青年,吕纬甫由于放弃了当时的革命热情,忘记了初心,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便得苟且偷安的生活下去,混混噩噩的度过一生,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这无疑是非常可悲的事。他由一个激进者而退化为一个落荒者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像吕纬甫这样的由热情高涨的去闹革命到最后的为了生存而平庸无为,鲁迅借他来表明中国知识分子的懦弱与无能,有一个革命热血的心,却被时代打磨的没有了棱角,苦乐悲喜,在得失中不断堕落,最后甘于平庸。鲁迅刻画了这么的一个悲剧人物,以讽刺的手法去刻画了吕纬甫,令人唏嘘感慨。
这篇小说的最大艺术魅力上得力于它动人地展示了主人公吕纬甫的内心复杂感情世界。它的主要内容与情节是在“我”与吕纬甫的对话中展开的。这样的艺术构思,便于表现“我”和吕纬甫之间的感情交流;又由于叙事中夹带者抒情意味浓重的议论,感情也就袒露得更为分明。而且文章中那些生动的景物描写,并非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单调的背景而存在,这是一些融情入景的生动的画面,有助于深化小说的题旨,我对时代的痛恨,我对麻木者的悲哀。
我看完全文,痛恨黑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麻木的如吕纬甫之类的人、吃人的社会之外,更深深为鲁迅的艺术造诣所折服。通过一件小事来刻画时代的悲哀,唤醒民族的觉醒,鲁迅以笔为枪的在战斗着,他真真的是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的先导者啊!
尤其是要结尾的时候的那几句“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预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鲁迅借吕纬甫的话说出了千千万万革命者的悲哀,他们也曾经热血沸腾,然而却成为了今天的苟延残喘,鲁迅先生觉得,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总有那么一些人,需要流血需要牺牲来换回国民们的觉醒。最恐怖的事情不是你知道结局,而是你不反抗,在一开始就选择放弃的人,他不会成功,因为,他已经输在了开头,而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民族,需要那些,即使知道前路希望渺茫,却依然在努力地想着前方靠,一路流血负伤不可怕,人心的麻木与自我的堕落才是恐惧之源。
像吕纬甫一般的人,在当时是大多数人的写照,鲁迅先生用着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事放大,让每个人都直视自己的内心,扪心自问,是不是这样的人,该不该活成这样的人。
屡遭挫折后如果能依然坚定前行,不是变得一蹶不振了,那是民族崛起的希望。
鲁迅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人心不倒,信念仍然在,我们应该保持一颗高昂进取的心,拿着劈开黑暗的亮剑,去迎接新时代,做时代前方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