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盈极而亏,物极必反。月在盈极过后会逐渐残缺,花在开尽过后会逐渐凋谢,少女在成熟过后亦是风采不再。也正是因此,在月盈极之前,在花开尽之前,在少女成熟之前,在他们趋于圆满而尚未圆满之时,在他们备受期待之中,才是他们最圆满的时候。他们的美,在此时,也最是“刚刚好”。
关键词:花未全开月未圆刚刚好的境界物极必反
千百年来,数之不尽的诗人以“月”为题,写下了自己绵绵的祝福与思念,写下了心中无尽的雄心与壮志,也写下了内心深处的寂寥与孤寂。这一轮“千古名月”,在千百年来的好些特定的时刻,被放大于仰望它的人的心头,也因此被赋予了诸多的意象。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这是北宋名臣蔡襄所写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中的首句,而其中的前半句“花未全开月未圆”则被禅宗诠释为圆满的最好的境界。
少女之美,在于将成熟而不离青涩;花之美,在于绽放点点而未全开;月之美,在于盈圆之前的残缺。在他们本身,是满满的从容与美好。即将成熟的少女,多一分则媚,少一分则涩。刚刚好居于二者之间,媚惑中则青涩有余,清纯中又不乏魅力,给人对她的成长留以想象。而尚未全开的花,开尽则一式一样,含苞则内敛含蓄让人难以遐想。开而不尽,展其风华却又不显全貌,留盛放的灿烂让人尽情想象。而盈圆之前有着些许残缺的月,多一分则是盈极。月的盈极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时刻,象征着团圆与圆满,是一月之中最令人期待的一天,而缺一分的盈极,则更是让人对明日的它充满了期待,满怀想象。
但,盈极而亏,物极必反。月在盈极过后会逐渐残缺,花在开尽过后会逐渐凋谢,少女在成熟过后亦是风采不再。也正是因此,在月盈极之前,在花开尽之前,在少女成熟之前,在他们趋于圆满而尚未圆满之时,在他们备受期待之中,才是他们最圆满的时候。他们的美,在此时,也最是“刚刚好”。
而这“花未全开月未圆”的人生境界,也是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不可忽视的一门人生哲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而不可忽略的问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交流、摩擦、碰撞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也因此产生了不可避免的交际问题。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了尖锐的刺,它们在冬天聚集在一起取暖过冬。但当它们靠近彼此时,尖锐的刺就会刺伤它们彼此,而疏离之后,却又会感到寒冷。它们控制不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刺伤与寒冷之间反复着。
我们与家人之间或许也是如此。因为是最亲近的人,所以彼此的相处往往会忽略了底线,认为插入对方的每一处空间都是应该的。因为是最亲近的人,所以想要帮助对方做每一个决定,认为自己有这样做的权力。在彼此互相逾越底线的行为里,最终难免让彼此都受到伤害。“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有所保留。”①与朋友、亲人相处,应当需要如此。给彼此之间留以空隙,留些分寸,留之以“刚刚好”的界限,而不是不予以圆满,这才是最好的境界。
“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禅宗所认为的人生最好的境界。而曾国藩也曾说过:“最好人生是‘小满’,花未全开月未圆。”
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为全熟。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圆满和极致并不是一种吉祥和吉利的状态。人生没有百分百的圆满,总是会留下无尽的遗憾。但圆满亦有磊落透彻的情怀,残缺也有惆怅伤感的美丽。无论是残月还是满月,只要用心去看、去感受,总能看到那一处令自己为之动容的风景。
而中国自古以来的讲究,是吃饭七分饱、茶倒七分满、话说七分完。这是一种“刚刚好”的智慧。《菜根谭》中也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而此中也怀有着一种含苞待放的人生状态,满满的从容和美好。花开一半,既有待放的美丽,亦有动人的垂容,细细观赏,花自会缓缓绽放,说不清的从容与美好。当酒饮微醉酣畅淋漓是,便会有羽化飘然而登仙的迷离之感,道不明的身临仙境之美。但若是打破了这一“刚刚好”的界限,弄巧成拙,醉得有失颜面尽显丑态,便成恶境矣。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而中国话的最高境界,在于话音留三分。有些风景不需用笔画出,留白已是最美。有些话留有三分余音,这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无需多言。而有些人生中的留白,会让人看起来更为丰富。人生也并非不可以浓墨重彩,但一个会布局的人,永远不会把人生塞得太满。留有空白的人生,才拥有更美的风景。
人生最好的状态,也许并不是将生活时时刻刻安排得紧锣密鼓,也不是让自己每天浓墨重彩地登场。给自己的生活留以空白,让每天都不那么充实,过得“刚刚好”也许才是圆满。而也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留以空白,无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使之以不圆满,这样的关系或许才会轻松和惬意,才是圆满的。
“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故人们留给我们的智慧。凡事须得一个“刚刚好”的度,不用太过于追求圆满,岂可知残缺亦不是一种圆满?
参考文献:
李杨:《花未全开月未全圆》。2008-09-14发表于《延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