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陈玥洋
主要内容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传统的优秀民族。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时代的要求。中国也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度,但是进入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出改变。

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继承与创新,这些词语并非完全相对,无法融合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文化或者文化现象涌现了出来,他们中大多也以其出现的速度泯灭,很难有一种文化能长久不衰。但是有一种文化却传承了五千年,并且还会继续传承下去,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可是,新生事物以及外来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是有目共睹的,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衰败,才能让传统灿烂现代的光辉。

文化的传承也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响保存起来。而应该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而非说教。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弘扬与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当然,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不管一种文化多么的先进,都会存在弊端,都会有它的不足之处,中国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五千年的文化史是写在封建帝国的篇章上的,所以注定有些东西还残存着封建落后的思想。众所周知,“孝”文化是是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其中有名的“埋儿奉母”、“尝粪忧心”、“卧冰求鲤”等故事里提到的“孝道”是不值得提倡的,有些称得上是愚昧,这些就是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充满封建思想,迷信色彩的例子。由此可见,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而且是批判的继承。

说完文化的继承,再来谈一谈创新。说到文化创新的典范,不得不提的就是北京奥运会。奥运会作为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一项盛事,中国在其身上所下的功夫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度,怎样才能将其深厚底蕴展示与世人面前的同时,也让全世界看到一个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并且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开放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是不能省略的。

北京奥运体育图标“篆书之美”以篆书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这样就使传统文化的创新其本身具有了时代意义,更贴近生活,更能为人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继承性,同时,又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经长期的历史发展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表现为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除了北京奥运会,还有很多文化创新的例子,比如:1,大型歌舞集锦《云南映象》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充满古朴与新意。演员大部分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演出服装原汁原味,他们的歌舞天人合一,他们的激情身心合一,他们的狂欢与生俱来,这一切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2,山东省文化共享工程创新运行应用模式,本项目结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山东省的实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型的多样化服务模式相结合,在山东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广泛应用,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传播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与时代融合的结果。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固步自封,不求变革而落伍于时代:另一方面则身在宝山而不自知,优秀的文化财富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花木兰》的故事,被美国人拿去拍成动画片,影响跨越国界,就充分显示了民间传统文化创新的魅力。适应时代发展又是具体的,民间传统文化只有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视定位,从文化受众需求中探寻方向,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分,从现代精神中激活情感,从文化碰撞中开拓新意,从科学技术手段中丰富形式,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哟有着巨大的价值,我们要善于挖掘与传承。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我们要对国外的文化采取吸收和包容的态度,对中国文化弘扬,赋予其新的含义。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核心,克服发展中的阻力,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促进文化间的有效的交流,保证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承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