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原名管谟业,1965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一个农民家庭,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座《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并使他享誉文坛,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欢爱的作品”第一名。一夜之间,《红高粱》红遍大江南北。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陆续发表了《红高粱》、《狗道》、《高粱殡》、《狗皮》、《奇死》等系列中篇,最后合为一部《红高粱家族》。莫言的长篇小说十一部中的《蛙》是他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一部作品,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1年8月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第一,肯定是《蛙》这部作品的成功;第二,就是莫言自身的深厚功底。
《蛙》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形象地描述了国家为了控制人口的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度透视完成了对姑姑精神矛盾的探索。所以,《蛙》不仅表现了姑姑精神救赎的艰难历程,更有着强烈的现实批判力量和寓言意味。
《蛙》的主题意蕴为作品的主要矛盾,是国家意志与中国人传宗接代的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具体来说就是国家控制人口无限制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民族整体利益与人类自然繁衍之间的矛盾冲突。
莫言的《蛙》没有戏剧性地处理这个题材,也没有理论性地评判计划生育本身的功过是非,而是要通过一个身处基层额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真实经历,形象地思考这一个问题。他把计划生育处理成一个精神事件,以此来表现其对中国人的生存、生命、灵魂和世界的深刻影响。莫言也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独特的叙事结构、简单朴素的叙事语言来完成《蛙》
莫言在接受访谈时说过“前部分用书信体,仿佛是纪实,用朴素的方法,小说的主人翁以写信的方式跟作家通信讲述姑姑的故事,最后想让姑姑的故事搬上舞台,前面四部分已经把姑姑一生当中的大概讲了一遍,也讲述了他自身的经历,到了晚年退休回家通过代孕的方式生了一个小孩。第五部分到了话剧的部分,话剧的部分是前四部分的高潮,因为是以话剧的形式出现的,这一部分跟前前面一部分的写实性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一个幻想的,甚至有一些超现实色彩的。应该在前面的部分形成壶问的关系,用类纪实的笔法,里面有很多不能说、没法说的部分,在后面的话剧里面得到呈现。
有人认为,莫言获奖主要由两个因素:一个是他本人确实有料,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确强大了。确实,莫言的获奖,对中国文学界意义重大,我们终于突破了创作理念上的藩篱。也有些作者说,莫言说过“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紧密相关。”莫言认为今年瑞秋出版的《生死疲劳》最具代表意义,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徒弟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这本书中,它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里探索试验,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当然,中国作家协会也说过;莫言获奖表明中国文学具有世界意义。“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道路上,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联系,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莫言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评委对莫言的评价也是极高的,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官世界。”
莫言说得好:“力挺也好批评也好均表感谢。”多方评价可以总结出莫言获奖的共识。那就是他本人“确实有料”。贴近本土,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民生。写他人未敢写,言他人难以言。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还有不可缺少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助于中国走向世界,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在文学方面也如此。“理解万岁”也是获奖原因之一。
莫言获此大奖的理由,可以说应验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因为从文学本身来说,答案就是丰富多彩的。不论何种理由,莫言实现了中国人带上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夙愿,都是可喜可贺的盛事。探索总结莫言获奖的原由就是深深扎根民间文化,思考历史与当代的密切联系,并将结果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于是就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在中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上升的今天,莫言的小说五一为世界人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文化窗口,而这扇窗口也把莫言引向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