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北方,过年的时候通常会煮一大锅饺子,而在中国南方,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和芝麻汤圆。并且在漳州一带清明时节也吃春卷,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春卷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据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
时间会让人忘记很多事情,唯一难以忘怀的就是妈妈做的春卷的味道。小时候很喜欢妈妈做的春卷,当她刚做好一条春卷时,我就已经坐在椅子上拿着筷子等着吃了,到最后妈妈察觉到自己煎了这么久的春卷但是也没有看到有多少条在碟上时,她便整碟拿回厨房中,而我就只能乖乖地等最后完整体的春卷。春卷给我的回忆是带着自身的蔬菜的甘甜味道,但是也有受到因个人喜好而带给人一些不同的风味。
春卷的味道香甜可口,连宋代名人蔡襄也曾留下“春盘食菜思三九”的诗句,盛赞春卷的美味。传说古代福建莆田有个书生,在出仕之前,十载寒窗苦读,几番进京赴考,都未能得中。他虽年过三十,成家生子,但还是坚持日夜苦读诗书,有时竟废寝忘食。他的妻子里十分疼爱,为了不让丈夫因三餐吃饭而影响读书,就用麦子磨成粉,放在锅里用茶油煎成又薄又透明的饼片。她又担心麦饼冷了,吃下去会伤胃,就把煮好的青菜放在麦饼里然后把麦饼卷起来放在丈夫身旁,让他边吃边读书,这样吃起来既不费时又言便。书生就靠着妻子亲手巧制的食品,闭门不出,苦读书,学问大进。这年春闱科考,书生一举高中,传为佳话。从这以后,莆田学子都喜爱卷着青菜的麦饼卷当夜食,并将这麦饼卷称做春卷。
成都的春卷和其它地方的春卷都不一样,它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冲”。它是用面粉加水和少许川盐调制成湿面团,用春卷皮是在一个搁着一块烧得滚烫的铁板火炉上制作的,老板一只手托着和好的软面团,往铁板上那么轻轻一蘸,一张春卷皮瞬即成型。用它卷食各种凉拌菜肴或韭黄肉丝、蒜苔肉丝等炒制菜肴。各种春日的新鲜蔬菜,被细嫩而绵韧的春卷皮包裹,吃起来已十分别致了,再加上以芥末粉、调以酱油、醋、辣椒粉、熟芝麻、花生碎粒,那更是妙不可言。特别是芥末用于冷菜调味,构成了别具风格的末味型,那种强烈的辛椒辣味,可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也是它叫做“冲”的原因,口感辛辣、味道刺鼻冲击人的感官。蜀人在饮食上自古就有“好辛香、尚滋味”的特点,芥末春卷正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