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还没有阅读过这种类型的书的经验,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之中,感觉自己与书中所描述的事件内容没有紧密度,思维不能很好地跟着书中所阐释的思路阅读,导致读书的时候只能粗略地了解其大概部分不能详细的分析其中阐释的观点,而且很多专业化术语,所以在阅读上造成了一些障碍。
但是阅读这本书之后,让我对我们所处世界的变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找到了一些现在社会之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的原因所在,还有些曾经没有发现和意识到的一些问题,拓宽了自己认识世界的眼界。在读书的时候,我觉得应该跳出自己是中国人的框架,从类似于“上帝视角”的角度来看待书中所写的东西,然后再回归自己的角度,对于正处于现在这种环境下的我们,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去克服。
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从“两极化”变成了一超多强的多极社会格局。曾经根据意识形态来划分阵营的方法似乎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冲突将在国际社会之中广泛的存在。由于不同文化圈的人们之间的冲突加强,西方的实力日益衰弱,西方不能完全控制国际上的大部分事件的发展,进而世界秩序进行一轮新的重建。书中将世界上所存在的文明分为8种,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尽管西方文明在世界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每个文明对世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华文明和日本文明在经历了19世纪和20世纪的西方化之后,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快速增加,社会的发展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书中在第一部分“对西方和现代的回应”小节中提出,各个非西方社会的政治、知识精英在西方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了“拒绝主义”“基马尔主义”和“改良主义”,这三种方法之中,用了中国和日本做了大量的例子。在现代化的前期,两个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基马尔主义”,即接受并推崇现代化和西方化,比如日本在明治维新的那段时间里,有许多知识精英提出废日语,将官方语言改为西方国家的语言的主张。但是在20世纪后期,随着两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他们都开始逐渐转变态度,不再只是单纯地推崇西方化,开始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其实不只是中国和日本,还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已成为现代社会而没有变为为西方化
本人的观点和书上的观点一致,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增加、异化和认同危机日益加深,导致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复兴。就拿我们生活的国家中国来说,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人在西方化的影响之下寻找新中国的未来,经历了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国家,由于这些路线都不能救中国,所以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路线并取得了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一春,然后在进行了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第二春。中国在日益强大的过程之中,并没有过多地摄入西方化的文化影响,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进行和中国传统文化改良方案一样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吸收了他们的文化,而且将吸收的文化本土化了。
纵观历史看过去,在古代佛教传入我国的时候,统治者为了将其用于政治统治,将其经过改良,比如说我们中国佛教中的观音是女性形象,但是在古印度却是男儿身,不仅如此古印度中的佛教之中只极少数佛的形象是女性。还有就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开始吃素斋戒和一日三餐,而印度佛教是一日一餐,不是只吃素菜,可以食荤。外国商人们也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主动地将自己的商品“中国化”,让其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胃口设计好然后再销往中国,星巴克有中国许多个城市的特色款式,苹果公司的土豪金手机配色,红色iphone8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商业成绩。
中国文化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对于外来事物有着比其他文化更加容易接受的性质,但是中国文化又略显固执和排外,善于向后看总结经验,思想上相对于西方文化来说束缚于土地,也会轻易地接受外来事物,与西方文化的海洋文明中喜爱探险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当我们在西方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自己似乎偏离了道路,产生了恐慌感,从文化的骨子里感受到了中西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我们仍然是沿着儒家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道德,提倡统一,以国家为大推崇集体主义,这一点与西方提倡的个人主义背道而驰,是两条不同的路。
国家要取得复兴,走富国强民的道路,其实不能只是依靠照搬其他已经成功文明的模式来达到富强的目的,而应该靠的是依据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地改良,仅仅依靠生搬硬套地学习别的文化的模式,而不是从自己的文化根基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改良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的特殊理由,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条件、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存在很大不同。各国国情千差万别,各民族文明形态丰富多样,这说明世界上不可能有着完全相同的政治道路和价值观念。
其实对于这本书的大概念,世界的冲突将走向文化之间的冲突我是持有保留态度的,因为在我看来,很多事件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国家利益,这个才是国际事件发生的重要的原因。虽然在书本第一章指出了1993年发生的几件国际大事,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认为这不过是因为各个国家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后果。这种新的思维来看待国际事件的确有着作者独特的见解,不过还是依照国家利益、地理因素、军事实力、政治体制等传统方面来看待国际事件更加地合理一些。
每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之中都想保全自己,增加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尽管说是文化同源或者是相同,但是仍然会因为国家的利益而大打出手,就比如二战后的朝鲜战争,南朝鲜受美国扶持想独立门户自己建立一个国家,倘若以文化同源来看的话,这样做并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毕竟在中华文化圈中,这属于割裂自己与母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当不敬的,最后为什么他们仍然选择这样做,为的就是国家利益,背后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
书中的例子提到美国国防部宣布了两个“重大的地区冲突”准备的新战略,一个是针对朝鲜的冲突,另一个是针对伊朗或伊拉克的。作者再次想表明这个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所属的西方文化对中东的伊斯兰文化和中华文化之间的冲突。我们用传统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相比较的话,传统的思路我认为更具有说服力。这其实就是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世界的霸权地位的借口,对中东的两个石油国家进行国家发展限制的同时,利用战争获得一定的资源来维持本国发展的巨大能源消耗,对朝鲜则是想利用其和日本等东南亚小国对中国实行海上的第一道链封锁,限制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因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且这个影响力向中国周边国家的辐射蔓延,防止中国在东亚地区联合更多的国家对付西方。
然后再讲眼光放在我们前不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中美贸易战,这场贸易战是美国针对中国2025计划所制定的一次经济战,有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推敲,同时也是作为反对作者观点的事件。2018年3月,美国宣布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中国做出应对,针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农副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个事件就是美国赤裸裸地针对中国的经济、科技发展策划的一次重大打击,体现在经济领域。而且美国除了对中国的产品收取额外的关税,还对自己的盟国,日本、南朝鲜、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在不同的领域征收关税,这分明就是美国为了自己的地位而做出的对其他国家无差别的攻击,倘若以文化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那为什么要对加拿大、澳大利亚征收关税呢?显然是不符合这个原理的。所以我认为国家之间的冲突仍然体现在传统的领域之上,而非作者说的以文化为集团来对抗。每个国家都有想取得世界霸权的想法,可能会以文化圈为借口默默地增加自己的竞争实力,野心可能会在此后盖过文化圈的束缚,世界的秩序和历史总是强者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