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与跨文化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在正月初四播出,这部纪录片继续近观饮食之美,远眺中华文化的魂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让中国饮食依时而变,智慧灵动。中医营养摄生学说创造了食材运用的新天地,儒家人伦道德则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们的餐桌。淘洗历史,糅合时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天地间升起烟火,用至精至诚的心意烹饪食物,一餐一食之间,中国人展示个性,确认归属,构建文明,理解和把握着世界的奥妙。中国饮食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给世界展示中国一角。
纪录片的导演陈晓卿曾直截了当的指出,“通过美食,世界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我们这个东方古老国度。饮食文化是中国的软实力,它可以通行全世界。”《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文化输出案例,很好的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播渠道的日渐多样化,中国纪录片逐渐跨越了国内国际文化的重重桎梏,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记录片在国际上获得荣誉,得到世界的关注,由此,中国纪录片开始了跨文化传播的历程。通过纪录片,各个国家、不同文化开始了解中国,通过纪录片呈现给他们的山川湖海,风土习俗来认识中国,从自然到人文。在思考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时,不妨先对跨文化传播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我们知道我们身处的人类社会是由许多种不同的生存单元组成的,而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总的是向人口密集型和地理环境密集型的生存单元迈进,由此就出现了文化的分化和整合。在此趋势下,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开始日益频繁,而跨文化传播就是在此趋势下逐渐建立并开始迅速发展。所以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是人与人,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活动,经由跨文化传播,维系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把不同区域、族群、国家的人群“连接”在一起,促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没有跨越文化的传播活动,就没有人类的进化和文明。(参考《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6期浅析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二、跨文化传播的历史
人类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了针对在国外购买奴婢的规定。公元前1750年,古埃及就有了埃及人和亚洲人交往的记载。距今2000多年前,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表达了人类对异族产生恶意倾向的评价:“人类总是急于责怪异族。”中国历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东渡、张骞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亦是跨文化传播活动的集体表现,繁盛一时的丝绸之路,川流不息的遣穗使、遣唐使,更堪称人类历史中跨文化传播的典型范例。距今600年前,郑和船队7次跨越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西方探险家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的足迹从欧洲延伸到世界各地,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伟大时代,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人类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也开始了新的篇章。(参考《跨文化学导论》)
所以,其实严格说来,我么们所说的跨文化传播并不拘泥于文化的范畴,它的范围极广,除文化外,还包括性别,种族等一系列范畴,在此仅讨论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相比新闻报道、文学创作、影视剧,纪录片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最好形式。纪录片以其独有的纪实性和多样化的题材吸引着八方来者。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是承载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体现人文价值和社会观念的载体。所以纪录片应该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渠道。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要想快速高效的把中国的形象向外推广,纪录片是最好的形式。纪录片内容的纪实性、表现手法的丰富性,都让它更容易营造出一种亲切的“真实感”。从而获得国际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的理解与认同。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该系列纪录片播出以后,不仅引起国内观众竞相追捧,还名扬海外。该片海外授权地区遍及东南亚、欧洲、美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西去东来》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剧组辗转多个国家,获取一手的文化资料,走访了世界各地不同语言文化机构的高层代表、高校的历史研究员、教师、学生等等,以访谈的形式探寻语言对外推广的历史进程,揭示了语言文化与国家兴衰的内在关系。
近年来,在国家主流旋律的引导下,一些优秀国产纪录片走出国门并受到境外主流播出机构的欢迎。纪录片《故宫》被制成两集国际版后,通过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GeographicChannel)以26种语言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由中视传媒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合拍的记录片《美丽中国》不仅获得了美国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多项大奖,还在全球50多个电视频道播出。由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合拍的纪录片《中国建筑奇观》通过探索频道的全球播出网络向145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亿观众播放。
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渐走远,但是以《西去东来》为代表作的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上仍存在局限性。第一,定位不够清晰。虽然都是面向全球,但是相比《舌尖上的中国》从饮食来渗透文化的手法,《西去东来》做的稍显淡色,其从语言来反映文化,录制的也是关于世界各国语言的历史发展,但受众面较窄,有些局限在孔子学院的范畴中。所以播出后的反响无法与《舌尖上的中国》获得的热烈追捧相比拟。第二,题材选择存在局限性。中国的纪录片走出国门的大多是大型历史文化类的纪录片,或涉及中国悠远的古代历史,或是对地理版图的诠释,都是从宏观角度入手,缺乏专注于某一类具体的题材。第三,正视文化差异不够。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在纪录片创作中往往被忽略。中国纪录片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到之处,但是多站在本国立场上叙述事实,没有考虑到外国人对中国历史和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以《故宫》为例,其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播出只有两集,是在原版本的压缩、剪辑和重写解说词的基础上重构的,更名为《透视紫禁城》,共90分钟。这也说明中国纪录片在叙事和表达上还不够全面。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已经陆续走上国际舞台,与国外优秀资源的合作与展播给纪录片的发展拓宽了发展渠道。当然在目前看来,未来还需要网络视频、自媒体等更多样的媒体形式活跃起来,加入到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