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

作者:张艺莹
主要内容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

摘要:每个生命从出生那一刻,就已注定难免一死,你我生于世上终将殊途同归。作为社会化了的人与其他物种不同之处在于人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死,因此如何对待生死这个问题似乎对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生死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与态度。

关键词:文化儒家思想生死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生死观也深受其影响。子路曾经请教过孔子关于生死的问题,孔子谓:“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若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顾及“来世”。孔子的本意是教导学生活在当下,务本求实,关注现实的问题,追求眼前的生命价值,不要去费力思考有关死亡之事。儒家文化将人的生命视为实现社会价值的载体,只有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人的自然生命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由此以来,“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一类将死亡置之度外,在有限生命中焕发无限光彩的志士仁人顺理成章地被世人推崇,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似乎恐惧死亡也是因为对“立德、立言、立功”的丰功伟绩难以实现的担忧。此种强烈富有壮士精神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使得抵达死亡似乎成为精神得到升华的过程。与此同时,在我看来儒家思想对死亡问题的回避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忌讳死亡的原由之一,即重死轻生。

相对于儒家思想而言,道家的生死观则呈现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道家主张“无为”,其“无为”并非消极的不作为,而是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不仅针对治理国家,对于生死亦是如此。“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既然生与死都不可避免,那么不如顺应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无疑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同的生死观也不同程度上影响并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仁人志士以及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传承了儒家思想中的观念,报国安邦为祖国效力,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更为大多数平民所接受的生死观则是顺应自然的道家学说,它倡导人们不执着于生死,以一种安身立命的姿态追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