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书的封皮上写着,“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短短两行字道出了多少人的真实写照,当梦想与温饱同时摆在你的眼前,你会选择不顾一切去远行只为心中燃起的火苗,还是唯唯诺诺地抓住生存的绳索。而那多数人,未尝不是时时刻刻不想着去拼搏一次,却多少次被现有的一切以及那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六便士”缠住躯体,拉回现实。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前半生是一名普通的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幸福圆满的家庭,过着安定平凡的日子。用世俗的角度来看,年过四旬的他理应四平八稳、波澜不惊地过完自己下半生,而他酝酿一年后的决定显得那么惊世骇俗、荒诞不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畴。为了追逐那月亮,他抛弃了当下的一切,只身前往一个对他而言完全陌生的城市,窘迫的生活并没有驱退他的热情,尽管食不果腹,尽管孤影相随。他的冷漠无情被世人所摒弃,他却全然不顾周遭的世界以及世人各色的眼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自己存活,创造出内心深处极欲表达的艺术足以使他快活于人间。
大概是因为多数的我们做不到那样的“自我”,所以当看到斯特里克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心中不只是羡慕还有佩服,佩服中似乎还夹带着嫉妒之情。正如文中的“我”,在很多时候对斯克里克兰的那份愤怒实则是源自内心深处的嫉妒,正因为“我”难以做到他那样由内而外的不屑一顾,所以才时常会被恼怒占据一身。
不免会想起自身的经历。曾经作为一名跆拳道区队运动员,凭着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以及自身条件的恰如其分,取得了不少可观的成绩,有幸被来自韩国亲临指导的教练相中,被邀赴韩深造。如大多数人一样,我被数不胜数的“客观因素”所牵绊,也得不到家里的支持,似乎那样一条路不是凡人能轻易涉足的。《无声告白》里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句话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也期望着,是否有一天,我也能够漠视那些灼灼的眼光,逆耳的“忠言”以及安逸的当下。
小说的结尾部分又讲述了一名出类拔萃的年轻医生放弃世人眼中大好前程的故事。这位名为亚伯拉罕的年轻医生偶然途径亚历山大港时,“心境忽然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他感到一阵狂喜,有一种取得无限自由的感觉”,至此毅然抛弃了伦敦等待着他的优渥生活,选择在异国他乡潦倒度日。“我”后来问到他关于是否后悔的问题时,亚伯拉罕说,“连一分钟都没有。我赚的钱只够维持生计,但我很满足。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只希望能够温饱,就这样快乐地过完我的一生。”
我想,毛姆著《月亮与六便士》,既不是向人们宣扬艺术的高尚,更不是撺掇人们都穷尽一生抛下一切去追逐那崇高的心上月,而是在告诉你我,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虽不能独自存活,却也不需为他人而活,更不应为顺应他人的期待又或是世人的看法而活。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斯特里克兰会在在生命尽头留下遗嘱,务必一把火烧掉这伟大的杰作。我已得志,何需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