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走在路上,时时刻刻都能听见旁边的人讨论你刚刚从手机里了解到的“热点”新闻。“新闻头条”“微博热搜”都能体现出这一刻人们在搜索什么、最关注什么,但为什么这些事、这些人、这些话能够成为大多数人们关注的对象,能够成为“热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网络技术也在迅速地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也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互联网拓宽了我们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从收音机、报纸,变成了电视、电脑、手机;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习惯。这一大环境的迅速变化使我们能够更快的接触到那些新鲜事物,以前的新闻,可能需要一两天甚至一个星期才能被公布、发表出来,而现在,上一秒的新闻下一秒就已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了。
这就不得不提到“意见领袖”这个概念,我们知道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是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他们介入大众传播,加快了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而微博上大多“营销号”“大V”就明显是现在大多年轻人的“意见领袖”了,最近几起轰动全国的“热点”事件,如“江歌案”“鹿晗公开恋情”“薛之谦”等事件,其中就能看见各路“营销号”“大V”在其中“带节奏”的身影。
而“热点”的出现就与这个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人关注了这些“营销号”“大V”,并对他们发的内容深信不疑,导致他们不管事件真假,都会进行转发,而他们的转发又会影响到其他更多的人,形成了群体传播,当关注到达一定数量后,就会上“头条”“热搜”,最后成为“热点”。
但是由于现在传播新闻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所以受传者也越来越不再局限于记者和新闻主播,在生活中,任何时候任何事件被任何人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录下来并上传到互联网上就有可能会成为“热点”。现在大多的“点”都是网民们自己寻找到或创造出来的,但为什么成百上千的事件,最后能成为“热点”、并被人津津乐道却那么少呢?
这就要提到“使用与满足理论”了。受众的意见、喜好可以决定这些事件的走向,被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事件就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并成为“热点”,但不被感兴趣的事件,最后也只能被网民叫停,然后退出互联网这个大舞台。所以“热点”的出现,受众在其中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热点”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大众传播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也不仅仅是因为身处于大众传播中的我们是否赞同和关注这个“点”,社会环境和我们本人的喜好结合起来才会出现一些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热点”。
而我们受众对这些“热点”反应也不会是一味好评,我们看待这些“热点”也是具有两面性的。有些“热点”不是会被所有人欢迎,其中必定会有不愿意看到或者对这些新闻不感兴趣的人,但他们的声音会被更多感兴趣的人的声音所淹没,这就是“沉默的螺旋”,所以即使当前的“热点”不是所有人愿意看的,但仍然会成为社会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