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辅导员的要求下,我阅读了《论美国的民主》《欧洲极简史》《乡土中国》这三本书,然后也根据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与对比,我主要是拿欧洲的政治和中国的政治做的对比,所以我也以民主政治为主方向进行以下的分析。
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托克维尔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展示了美国——一个在人类近现代史上令人震惊而又震撼的大国——是如何从一片荒蛮之地变成一个承载梦想和希望的热土,变成一个民主政治如此完善的现代化国家。如今虽距离托克维尔时代一百多年了,但是现在看来,托克维尔在书中的许多论述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在本书中,托克维尔全方位的分析了美国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的背景、条件和过程:自主治理消灭了贵族统治的根基、解决了多数暴政的问题;自然条件,提供了民主革命的适当空间;法律和司法制度,为民主提供了制度框架和保证;民情,则为民主制度提供了种种看不见的社会基础。而这一切有利条件使得美国一直走在政治现代化的最前沿,也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体制支撑和制度保障。
而《乡土中国》这本书最开始就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中国的乡村,也不是说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响。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乡土社会受到了冲击。中国出现了很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了现代社会理性、变化速率大、关系不稳定的特点,可是仍然中国社会的文化是乡土性的。按照费先生的对礼治的定义,我们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礼治社会。可是我们的社会不管从教育体制还是城市规划、司法体系,很多东西都来自于西方。它们真的适合我们吗?很多时候能够感觉到中国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手足无措,有时候被欺负了,也不知道怎么办,只有干着急。因为,我们的观念是不一样的。就算我们大中城市看起来就像世界性的发达城市一样,我们也有法律也有这样那样的现代化得东西。可是它们真的适合我们吗?这这本书中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托克维尔在第五章中有关美国乡镇自治的介绍对于我国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很有启发。新英格兰的乡镇民主与国家层面的民主不同,没有采用代议制,因此也没有乡镇议会。在任命行政官员之后,选举团便在一切方面领导他们,工作程序简便。乡镇的公务活动是极其繁多而又分得很细的。大部分行政权掌握在几个每年一选的名为"行政委员"的手里。再来看看中国的基层民主,与美国民主的层级框架相比,中国政治制度的层级要复杂得多。中国的村基本上是一种行政村的建制,并不一定是单纯的以天然的自然村为基础的。村之上是乡镇,乡镇之上是县、县级市,县和县级市之上是省行政性的派出机关行署、自治州和地级市,在此之上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行政村、乡镇、县、地和省的结构,构成了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的基本结构。而美国的乡镇之上只有县和州。在这样如此庞杂的框架之内,发展基层的民主和自由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美国的那种民主化的行政委员会的运作模式,依然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考虑给乡镇政府更多的权力,当然不只是自治权,还包括一定的财政权和人事权,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今乡镇政府的权责失衡问题。
在《欧洲极简史》也有提到关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与信仰问题,古希腊思想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涵盖政治制度,科技,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无所不包。苏格拉底的质疑一切,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导作为古希腊思想的杰出代表,已经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的欧洲人民心中,构成了他们思维和行动的纲领和指引。其结果是,欧洲人的思想无缰绳、亦无疆界。他们敢于揣摩一切可能性,而这样大胆闯荡又给他们的思维增添了更多可能性,这才是人类智慧的健康发展。同样比照旧时代的中国。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就此成为中华唯一的正统,人民的思想创造都不能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认可,不可能实现彼时时代所定义的人生价值。儒家思想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它对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甚至到如今一些诸如管理学、经济学等新兴学科都能从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养分。然而,统治阶级手中的儒家思想客观来说也成为了局限人民思想爆发力的枷锁,遮蔽了无数先贤探索的眼睛。明代“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和清代的鸦片战争才让人民认识到了错误的根本。
看完这三本书,然后进行了一个对比,我得到了很大的感悟,在现在,中国的“法治”还是得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种“以德治国”反映的是什么?就是“礼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以内,真正人人平等的观念还是无法在中国人当中树立起来。但是归根结底平等和契约必然代替道德来管理社会。那么中国以后的政治与法律该何去何从,这样的“民主”,却让我们感受不到民主,所以我认为未来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