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本书全程围绕“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展开。
这里所讲述的乡土中国,指的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些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到几千户的大村。为什么要说乡下人“土气”呢?首先“土”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在乡下居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手段,城市人说乡下人“土气”,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游牧的人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长在地里的庄家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因为不流动而发生,这应该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乡村的人口似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土”在乡村生活还有另一层意义:实在。“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这类话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个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却也不是可靠的,因为这就是规矩。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这也是乡下人的“土气的实在”。在乡下这个熟悉的社会里,人们遵从的规矩不是法律,而是“习”出来的礼俗;在这里,信用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即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中,我们称之为facetofacegroup,直译起来便是“面对面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记》里说,他日常接触到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便可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便可以知道对方是谁,在面对面社群里生活是不必通名报姓的,但也有时也会出现不能辨别的时候就如《回乡偶书》中“笑问客从何处来”。在“面对面社群”里也有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又称“行话”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得。“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场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中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一本最为实在的小册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与书中所讲述的点基本可以契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