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族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藏族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道德、风尚、行为、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紧密相关。文章认为,在各类藏族传统节日中,有许多都是来源于藏族神话故事
关键词:藏族传统节日;神话故事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藏族是个多节日的民族,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节日。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藏族节日是藏族文化最主要的表现。藏传佛教在中国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西藏的节日由于受其深刻影响,而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纯粹的宗教节日。除了宗教节日,另外还有农事节日、牧业节日、年节等等。既有地方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既有宗教方面的,更有世俗方面的;既有农业牧业生产为主题的,也有纯粹竞技表演的,所有的节日一般在特定的季节或喜庆的日子中举行,欢庆活动以及文娱表演,体育比赛,都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节奏和调节个人精神情绪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众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的闲暇娱乐生活方式,过节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在劳动之外的特定闲暇时间里尽情地休息、娱乐、享受生活乐趣,为提高人们心里健康和身体健康创造条件,并在活动中提供展现自我、发现自我的舞台与契机,极大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在藏族节日中有许多的节日的来源都是神话故事,有些是为了纪念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而存在的,这跟我们汉民族的端午节来源的道理是一样的,而有些是为了祭拜藏族神话中的人物。
一、采花节的神话故事
采花节在藏民中又叫“女儿节”,是舟曲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采花节是一种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它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和“祝福”三个部分构成,其中“采花”和“祝福”都与民族歌舞相结合。节日由“抢水”活动拉开序幕。节日第一天,人们便纷纷到附近的山上抢泉水。抢到水后,有的捧水痛饮,有的背回家用以洗发、净身。然后,各家的父母们把子女着意打扮一番,在自己的兄弟的陪同下,与其他姑娘们会合,在村民们的欢送下,向几十里外的“花儿”走去,一路上歌声不断。来到采花点刺儿坎以后,一边支锅造饭,一边将新的木刀、木箭、木斧等插起来,这是表示要保护他们崇敬的花神,让花神永远保佑家乡风调雨顺、人畜平安。采花开始后,姑娘、小伙们结伴而行,一边唱着山歌看美丽的山景,一边采摘各种艳丽的花朵,直到姑娘们鲜花满头。晚上,大家围着篝火,尽情地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第二天拂晓,采花姑娘和小伙们整理好头顶的花环,唱起《离别歌》,离开采花坪回村。当他们到离寨不远的博峪桥头时,早已守候在那儿的村民们便鸣竹欢迎。寨里由人们推选出的三名中年妇女歌手捧斟满美酒的小龙碗,边唱边向采花人敬献。采花姑娘接过酒,唱起酒歌儿。按风俗,三位敬酒妇女要在桥头用歌唱形式向姑娘们提出一些关于上山采花的问题,采花姑娘一一答上后,才放采花人过桥回寨。人们将采花姑娘们拥向打麦场上,大家手拉手,围成大圆圈,随着领头妇女摇起马铃声,跳起极富民族风格的圆圈舞,这就开始祝福活动。人们边舞边唱,企望吉祥。在这个节日里,采花姑娘们被视为吉祥幸福的使者。所以人们总喜欢在这一天将她们请到家里,姑娘们便在这些人家里跳舞唱歌,祝愿主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而这个节日的由来是一位叫莲芝的姑娘,传说,很久以前的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传说很久以前,博峪山寨一个贫苦人家有六个姑娘,一年端午节的时候,小姑娘上山采药时受伤,被一位叫达玛的姑娘所救,还把她背回了家,达玛姑娘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品质高尚,她带领六姐妹踏遍博峪的山山水水,采药治愈民间伤病。达玛去世后,六姐妹以她为榜样,继续为当地的乡亲们解除病痛,六姐妹去世以后同达玛一起葬在附近一座开满鲜花的山上。当地人为了纪念达玛和六姐妹,就将博峪的七座山称为“七姐妹山”。为了纪念她们,年轻人在吉祥的端午节都要结伴上山祭扫七姐妹的坟墓,采吉祥花带回家,慢慢地,“采花节”就成了博峪人过端午节的独特方式。
传说毕竟是传说,就现在的采花节而言,更多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浪漫情怀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采花节是一种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
二、白来日追节中的神话故事
藏历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传统节日——普面土钱,即“吉祥天母节”。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日,由木如寺全体僧众向拉萨大昭寺的护法王尊吉祥天女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僧众于十四日晚上迎请天母像至释迦牟尼佛殿,与释迦牟尼佛对坐。十五日一早,旭日东升之时,僧众用头顶着天母像来到八角街,众多善男信女向天母像警献哈达,在举行一系列的降神活动后,重返大昭寺,天素养像迎坐在原来的宝座上。妇女们对这个节日尤为感兴趣,称其为“仙女节”,她们在这一天要刻意打扮,并到天母像前焚香话愿。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藏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生动传说: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有三个女儿,小女儿白拉协姆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母亲让她帮捉虱子她都不肯,母亲咒她满身长虱子,后来白拉协姆神像上满是小白鼠,二女儿东赞杰姆爱顶嘴,母亲咒她沿街讨饭,后来东赞杰姆的像被画在八廓街东南隅的石头上,靠人们供养为生。大女儿自拉扎姆放纵自己,母亲咒她一生不得一个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见一面。母亲的咒愿实现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萨河南岸的赤仆宗赞,每年只能10月15日相会一次。这个日子在藏族民间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女性节”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仙女节”。男人们对女人特别的尊敬,并会送给女人礼物或钱,即使是不认识的女人向你人要钱,也得有所表示。妇女们在这一天刻意梳妆打扮,外出游玩,并到大昭寺叩拜祈祷,为自己将来许个好愿,据说是女性这天许的愿通常是很灵的。西藏自古就有不论贫富向晚辈、僧侣、小孩们进行施舍的习俗,小孩们在这一天是最快乐的,一大早就向父母要“白来日追”节日零花钱。
三、沐浴节中的神话传说
藏族同胞从七月六日至七月二十日欢度传统的沐浴节。届时藏族同胞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到附近的河溪中痛痛快快地洗个澡,并在水中尽情地嬉戏。沐浴之后人们点起火堆,烧热酥油茶,饮着青稞酒,吃着香甜的糌粑,说古论今,弹弦唱歌。沐浴节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沐浴节的神话传说有两个,第一个是相传在很早的时候,藏族地区有一位医术极高的名医,他为了解除人们的病痛,经常为百姓医治患疾,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由于他有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医术,被人们尊为药王。药王逝世后不久,藏族地区一度遭受瘟疫的袭扰,人畜死亡不计其数。人们越加怀念药王,希望得到救治。有一天夜里,一位垂危的病人在梦中得到药王的启示,说在明星高照之时,下河沐浴便会病除康复。这个病人沐浴后果然恢复了健康。事情传开,患病的人纷纷跳到河里洗澡,果真全部康复。后来,每年夏末秋初,人们便到附近的江河中洗澡,久而久之,便成了沐浴节,而第二个沐浴节的由来是相传在远古的一个秋天,大批牲畜染病死亡,大批的人群被夺走了宝贵的生命,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灾情惊动了天上的神灵,观音菩萨为解救人间百姓脱离苦海,派七仙女到玉液池取仙水送往人间,仙水洒遍西藏的河流及溪水,人们到水中沐浴即可消除病患,从而抑制了瘟疫的流行。从此人们便在每年秋季金星出现的日子里到江河中去沐浴,以后即固定为藏历的七月六日至十二日成为为期七天的沐浴节,它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藏族人称之“嘎玛日吉”,意思是洗澡的日子。
综上所诉,藏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窗口,是藏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的浓缩点,可折射出藏民族在民族发展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是全面、形象、立体认识藏族人民对神话传说的尊崇之情。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中藏族节日
《略谈藏族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