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恰恰印证了西方人心中的基督情结。
虽然我的侧重是宗教改革背景,但我在跳出这个事件,去探寻基督教的本质。首先,因为文化差异,中西对于宗教持不同看法和观点,中国人大多数是个无神论者,因为老祖宗孔夫子就是这样的,因此,对于基督教,必须增加更多的笔墨。为了把改革的原因找出来,基督教之前干的事,统治地位等看似与宗教改革没直接关系的知识都被我引用。从关键词出发,找核心要点正是我这次学到的。
其次,标题为“宗教改革:对权威的挑战”,背景知识那块竟然全是变得,那变之前的权威何在,基督教那章虽然有所涉及,但那是基督教的概况,并没具体到特定时期,发泄总要找个时刻。从这点来说,与中国周而复始的王朝更替命运相似。总有个昏君,总有腐朽的朝廷,因此,做完了这章,反倒使我对于西方人对圣经,耶稣基督的信仰产生崇敬。无论何时,我们总认为文化是政治的工具,所以在封建王朝覆灭之后,什么“打倒孔家店”,“打倒孔老二”,全盘否定中华文化。我反而认识到,中国本来也应该有类似的宗教改革。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但早已丧失了独到的地方。从政治的凝聚力来说,我们足以称道;但到文化的凝聚力来说,我们是不够与西方匹敌的。
最后,我觉得近代西方发展真的快。几乎每百年有文化上的大发展。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再到启蒙运动,这还不论小的改革。联想到中国至今称得上文化繁荣的的时期只有三段,基于此,我对基督教的本身意义产生了敬意。有宗教信仰的人,反而科学,文化发展的这么好,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本来可以挣脱思想的束缚,反而陷入自我迷思。
耶稣只有一个,他的教导也只有一种,但是基督教派别却众多,这明显会产生问题。除了宗教改革运动,还有一场宗教合一运动。普世教会运动是现代基督教倡导基督教内所有宗教重新合一的运动。而使得合一唯一的办法就是必能够合理解,释福音书,使得各派都能够信服。因此,从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到后期宗教合一也是参照《圣经》,西方基督教对文化典籍的热爱远远超过中国的四书五经,而两种文化也绵延了各自的特点。中国发展成了八股文,西方开始了启蒙运动。
宗教可以改,信仰不可灭。我爱真理,所以我选择改革,宗教改革引我陷入深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