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阅读笔记
哲学,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大千世界的纷争中,哲学,始终以引导时代变革的新思想而独树一帜。在每一个时代的变革中,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引导。中有把中国当代实情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带领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繁荣。西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主义宣言后》,在英明的共产党领导下,获得法国大革命的成功。这些中西方的例子,都能得到哲学是一定时代的经济与政治在精神的产物,它来源于生活。
以上,都是我读《苏菲的世界》这题本书之前对于哲学的一个浅薄的认识。哲学,之于我,是熟悉又陌生的。在高中三年中,两年的时间我都系统的学习了哲学的大致分类,但这些概括性的分类没有让我了解每个学派,每个理论的产生方式和背景,只是对哲学这个东西有模糊的印象,我了解到,哲学与两种,一种是形而下学,也就是价值观与方法论,一般用以处世的就是这种哲学。二是形而上学,这种哲学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之外,与处世方式无关,而着重于思考一些终极问题,比如佛学。玄学,神学。所以,不同分类的哲学,似乎在默默的吸引我去探讨,学习,于是我想起了《苏菲的世界》这一本哲学启蒙书。并开始了阅读。
《苏菲的世界》是乔斯坦贾德讲作家讲述的从女孩苏菲一天放学回家接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由此拉开序幕。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苏菲了解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这些不同门派的哲学思想,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为苏菲描绘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历史画像。“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很难在讨论的问题,这些我们拿来当笑话消遣的问题,却是苏菲的哲学导师艾伯特和苏菲乐此不疲讨论的问题。于是,在苏菲的哲学导师艾伯特的带领下,我们化身苏菲,企图揭开层层谜团,然而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们依然不断的在探索,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在阅读《苏菲的世界》这一本书时,我以细读法为主,比较法为辅,快速阅读法为次要。在读到各种不同门派思想时,我会思考,这为什么是一种新的哲学门派,他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和前面的哲学思想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与此,我将勾画,标记,多次阅读。因此,在不同的哲学门派的学习中,我会比较他们的异同之处,获得不同的信息。最后,在苏菲与同学,和父母的部分交谈中,我会选择性的选择快速阅读。加快一点阅读速度。
在书中,有一个让我心头一紧的情节,在第二次苏菲收到艾比特老师的信时,老师告诉他了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妈妈便转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这时,爸爸突然飞了起来,悬在了空中,仅有2岁的孩子看见了什么表情也没有,但是当妈妈转过身来的时候却吓的晕倒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只是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万有引力,他不知道人在正常状态下不会飞,但是妈妈知道这一切,这是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接受了这个世界。而孩子他什么也不知道,他最多只会好奇,为什么爸爸飞起来了,妈妈没有飞。他只有一颗好奇心。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早已习惯了这个世界,不会愿意多费精力去思考那些费脑筋的问题,所以他们总是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这就是哲学家想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当苏菲向妈妈惊奇的说“我们有生命是多么的惊奇啊”妈妈却感到害怕,对苏菲的话语感到不知所云,这时苏菲说:“你对每一件事都太习惯了。换句话说,已经变得非常迟钝了。”对呀,现在的我们,没有好奇心,没有了对于世界真理求职的欲望,哪里还来什么感悟呢?哲学,源于生活,但前提是,保持一颗好奇心。如果没有这一颗对于现实世界的好奇态度,那在生活中,我们怎么才能感受哲学的召唤,思想的领悟?没有了好奇心,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一片的愚钝,没有光彩,没有哲学,只有麻木。
在阅读《苏菲的世界》过程中,我不断地跟随苏菲的视角和艾伯特的引导,加载着好奇心在哲学的世界中探索。看《苏菲的世界》是让我们跳出三界之外,静下心来,用童真的好奇心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这才是学习哲学的真正目的所在。《苏菲的世界》不是很薄但也不算非常厚,五百多页、四十几万字。从买了开始,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的读下来,终于是大致的看了第一遍。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脑海中就闪现出许多关于书中所说的人和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所以,在哲学世界的探索中,保持一颗好奇心,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感受到哲学带给我们的惊喜,这样我们才知道,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结论:哲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加载着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对世界不断地探索,这是能够让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改变世界的不懈力量。所以,当我们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妨放开自己的头脑,打开脑海中的好奇心,这样就会发现,原来哲学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