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成为了组织发展水平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凡勃伦对垄断组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有闲阶级论》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据称当时的知识分子几乎人手一份,都是被尖酸刻薄的用语好人冷静深度的剖析所吸引,这本书按照章节方式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导读里就概括了凡勃伦的理论:资本主义产生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就是摄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及追求最大下限度的利润,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什么是有闲阶级?
输的第一章序言开篇就提到:有闲阶级的确立,发生在未开化文化的鼎盛时期,有闲阶级可细分层次,职务也呈多样性,单都具有非生产性的共同经济特征。而有闲阶级以一种固定的经济形势出现的必要条件是:1.该社会必须具有掠夺型生活习惯。2.维持生计所需的物品必须不是匮乏的,能够轻易取得。3.拥有金钱攀比的风气。
有闲阶级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指参与的工作与直接劳动无关,在那个阶级的人看来,劳役性的工作是卑贱的。而有闲阶级中,都以炫耀的方式证明自己,财力的攀比,除了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嫉妒的欲望之外,就没有别的动机,而相对于下层阶级来说,财力的斗争使他们更加勤奋和节俭,劳动也不会使他们引以为羞辱,反而成为可以接受的方式。
再其次,在社会发展中,有闲阶级的各式生活方式和做法会直接妨碍文化的发展:1.有闲阶级具有本身固有的惯性。2.有炫耀性挥霍和保守倾向的规范性示范。3.间接借由制度本身所以来的财富和生计分配不均的体系。俗话说:“凡是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合理的”,但有闲阶级的制度却不再使用在当今社会。
有闲阶级不单对社会结构有所影响,对社会成员的个人人格也会有所影响,它一方面透过指导人们的思维习惯并进而掌控制度的成长,另一方面借着选择性、保留某些对有闲阶级架构下生活的便利性有益的人性特征,并进而对控制社会的实在气质,在历史长河中,有闲阶级将下层阶级制度所据以存活的炫耀性挥霍和财力的攀比原则广为民众接受。
在工业社会中,与其说有闲阶级所生活在其中不如说是借着工业社会存活。有闲阶级不再是一味的掠夺者的阶级,竞争也让人成为有闲阶级,竞争的胜利让其拥有不可比拟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但都是不必去做劳动力而活动想要的东西。
总的来说,有闲阶级最直接的与人们探讨“有钱人为什么要炫富?”,而书中也花了三章的篇幅来解释这个问题,有闲阶级的挥霍是必然的,没有节俭的动机,只为了更好的巩固身份,所以要做一些符合阶级内部的事,炫富就是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