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蛙》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蛙》的写作结构历来为人所称道,作品由5个章节分别由4封长信和一部9幕话剧组成。写信式的讲述不仅方便了莫言的写作,也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莫言先生说《蛙》所写的内容,对“80后”、“90后”来说,会是不甚了解的事实,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既反映了乡土中国60年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矛盾与懦弱。
对于小说《蛙》的主题,持“救赎说”的主要依据是,蝌蚪和姑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了忏悔。蝌蚪通过写话剧的方式向死去的妻子忏悔,姑姑则选择了供奉泥娃娃的方式向经自己手流产的两千八百个婴儿忏悔。【1】如作者莫言所说,“蛙”其实是一个图腾,是作为繁衍的象征。小说中,“蛙”和“娃”有着许多关联,书中的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她的一生也就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钧副院长在《新历史主义的立场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深层原因探析》一文中谈到,“莫言小说的新历史主义主题一贯而明确,他的作品对历史本质主义进行了巨大颠覆;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和民间社会,并使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他有自觉的文学观,在艺术形式上则不断创新,绝不自我复制,因而其小说具有艺术的独创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作为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姑姑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蛙》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作品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话剧则是对信件部分另一种角度的重新叙述和有效补充,它把莫言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情结向更纵深处推进,整部小说也因之更加富有意味和张力。
批判主题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启迪读者反思。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了莫言的长篇小说《蛙》,该书扉页处写着“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年代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的读者”,明确表达出这篇小说的现实指向,即引导读者对历史进行反思。2012年再版的《蛙》,封面上印有“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则更深一层,是对人性层面和生命价值的反思。【2】小说借蝌蚪之口讲出“暂名青蛙的‘蛙’,当然也可以改成娃娃的‘娃’,明确表达出小说的生命隐喻。对生命价值的反思主要通过姑姑形象的塑造完成,姑姑前期的生命价值观如其所说,“只要出了‘锅门’,就是一条生命……我们给予他的,除了爱,没有别的。”经历了被青蛙围追撕咬之后,她转向捏制泥娃娃以求自我救赎,对待泥娃娃的态度就是她的生命价值观。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在表现手法上,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借助象征来表现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是最常用的手法,也是魔幻现实主义里使用得最多、最得心应手的表现方法。在《蛙》中就连很多人的名字如陈鼻、吴大肠、赵眼、孙肩等都是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的,这些也充分体现了小说的象征意象,但是最为明显地应当是“蛙”以及它的衍生词“蝌蚪”在小说中很多地方的描写中总是有一些奇妙的感觉,或者一些现实中无法存在的东西到了这里也会存在,作者的描述也绘声绘色。“姑姑是害怕青蛙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青蛙做的丸子,感到肚子里上下翻腾,似乎还有嘎嘎咕咕的声音,一低头,呕出了一些绿色的小东西,那些东西一落到水里就变成了青蛙。”这些在现实中是不会存在的,但是为了表现姑姑作为一个人的脆弱和难以排解的罪恶感,作者需要将这些发挥到极致,才能够表现出姑姑的罪恶感,其实那些破碎的青蛙,它们之所以能够“一落到水里就变成了青蛙”是姑姑心造的幻影,是自认为的罪过。姑姑想起冤死的王仁美,王胆等超生女性,她就会看到无数个青蛙追逐着她,撕咬着她,她的灵魂就会受到惊吓,而惶惶不安。。“无论她跑得多快,那些凄凉而怨恨的哭叫声都从四面八方纠缠着她……她们愤怒地鸣叫着从四面八方涌上来,把她团团围住……千万只青蛙组成了一支浩浩浩荡荡的大军,拥挤着,像一股浊流快速地往前涌动。”莫言批判力度更为尖锐的作品是《蛙》。【3】直面社会问题是莫言作品的一贯坚持,而选择了计划生育这样一个社会敏感问题,这确实需要直面现实的非凡的魄力和勇气,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当然也正因为这个问题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触及了人的本性。写好了它,也就写好了人的本性、人的痛苦和人的命运。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在一种强烈的自我剖析的意识引导下,莫言在揭示人物内心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内心袒露给读者,那就是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和悲悯。
注释:
【1】【2】侯本塔:论莫言《蛙》的批判主题及其现实意义.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5,39-41
【3】张志忠:《莫言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