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月亮是中国文人最青睐的自然天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文学韵味的文化符号之一。月之盈亏,周而复始,暗合道家阴阳平衡之说,也如同人生轮回不尽的永生力量,符合禅宗生命彻悟的境界追求,以及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诗词歌赋,月亮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哲学意象。
关键词:月亮哲学意象阴阳道轮回永生禅宗
月亮是中国文人最青睐的自然天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文学韵味的文化符号之一。在中国古代,月亮具有极其深远的哲学意象。
首先,月亮文化具有丰富的语言意蕴。从语言学上看,《说文解字注》解释为:“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1】徐灏注笺:“古文、钟鼎文象上下弦之形,日象圆形,故月象其阙也。”说明古人造月字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根据月亮的行状造出字形;二是为与日区别,以缺月之形造月字,因为日在人们观察经验中没有缺失,永远是圆形,所以《说文解字》释日为“不亏”,而月亮则富于圆缺变化,并且圆少缺多;三是对月亮进行定性,日是“大阳之精”,月是“大阴之精”。在甲骨文、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均是以半月、弯月之形作为月亮的实际形状而造的月字。【2】
月亮也称“太阴”,对应日之“太阳”,即所谓“太阴之象”。月亮历来便以阴为属性。《吕氏春秋精通》中有“月也者,群阴之本也。”的记载。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月者,阴之宗也。”,而《大戴礼夏小正》中也说:“月者,太阴之精”。月亮在古代就被看作是至阴的存在物,它高悬天际,流光徘徊,给万物都蒙上了一层阴郁的面纱。中华民族有着月亮性格的一面,像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流派,他们“贵柔”、“尚弱”、“处众人之所恶”,反映了道家阴性哲学的观点。道家哲学就被称之为“月亮哲学”,这不仅是指道家哲学像月亮一样具有“属阴”的性质,而且道家哲学的复返观念与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十分相似。月的变化总是徘徊于盈亏之间,亏极而盈,盈极而亏,就如同《道德经》中“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物极必反之理,于周而复始之中从一段走向另一端,但又能在极端之中与阳相调和共生以求得阴阳和谐平衡。所以说,月之盈亏,周而复始,暗合道家阴阳平衡之说。《庄子》书中所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熟知其纪”,则是一种如月亮周期圆缺变化的循环时间观念。在庄子的思想当中生与死没有太大的区别,万物相齐,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和月亮月盈则亏,月亏又盈的时间观不谋而合。这也是老庄哲学称之为“月亮哲学”的原因之一。
而僧人观月又有所不同。他们望月,多半从月亮上领悟佛理。佛法广大精微,世间万物莫不与佛法相涉,事事皆佛理,万法均圆融。
禅宗哲学里,以月喻禅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流传下来的禅偈和禅诗中以月喻佛性的很多,禅境中的月境可谓“水月两忘,方可称断。”【3】同时,对于月这一意象,禅宗对于月还有一重感悟是人生轮回不尽的永生力量,符合禅宗生命彻悟的境界追求。佛教讲究圆满,很多人的人生追求完美,而真正的最佳状态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一种期待中的圆满:现在挺好,但还不够好,最重要的是永远可以期待更好。月在禅宗的意象是一种高洁空灵之喻,“心似朗月”即言此心如明月清辉,像无数晶莹剔透的童话,天地可证,澄澈如月,所以才敢言“挂在青天是我心”。佛家偈语中有一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就像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会有明月;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只要万里天空都无云,那么,万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此句颇有些哲学看山看水的正反合问题之感,佛性,在若有若无之间;世事,在虚实两界徘徊。如是,月也罢,水也罢,梦也罢,愁也罢,又有偈语曰:“一切水印一月,一月印一切水。”月亮带给禅者的意趣是超越功利的,而人生只有超越了功利的束缚,方可以真心坦然面对身边的一切,方可悟出人生的三味。
同时,月亮也是古典诗词当中经常出现的审美意象,咏月如思乡和爱情一样都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月亮在文人笔下展现出独有的韵味,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诗歌中月的意象还往往承载着诗人哲学意味的深层次思考。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4】”以“月升”到“月落”为一条时间线索,如同亘古中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他和月进行了“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5】”
“月亮”的内涵是说不尽的,它以各种内涵和形式表现出来,其意蕴丰富斑斓,让人应接不暇。尽管我们看的角度不同,它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却是在千百年中形成了相同的思维模式,都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在中国古代,无论是道家、禅宗还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诗词歌赋,月亮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哲学意象。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7
【2】罗智伟.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意蕴.宜春市社科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文化意蕴研究》研究成果.2012-10-6
【3】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M].中华书局,2001
【4】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扬州诗局刻本,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5】闻一多《唐诗杂论》[M].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