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作者:文志春
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完了《中国近代史》,了解到更多中国近代的史实,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艰辛。

书最开始讲述的是鸦片战争前中国与各国的外交情况,十九世纪前,中国与西方国家几乎没有外交,一来是交通极不方便,二来是中国根本不愿意承认各国平等,依旧深受“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中国甚至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和抚夷”。英国两次想和中国订立邦交,都遭到了中国的拒绝,英国人也因此认识到与中国和平交涉的路是走不通的。中国通商制度的缺陷也给英国商人的利益带来了损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鸦片战争的爆发很大原因是中国自己造成的。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西方国家不肯给清政府平等待遇。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中国的落伍是根本原因。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才是此后中国遭受更多掠夺的的祸根所在。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完全没有变化,依旧是麻木不仁、妄自尊大。几千年的农耕经济奠定了中国人深重的守旧性,士大夫阶级最缺乏的就是独立和大无畏的精神,一旦中国文化动摇,他们的饭碗也就动摇了,难怪他们要极力反对实行新政了。即使有看事较远较清楚的人,他们清议的指摘也选择了默而不言。

以前对李鸿章的了解是十分片面的,只知道他在有损国家利益的条约上签字,由此就觉得他是一个卖国贼,读了书才发现实则不然。李鸿章认定了到十九世纪中国只有学习西洋的科学机械然后才能生存,并且一下就看清了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世界的、历史的意义,并呼吁要当时的人猛醒和努力。光从这一点就足以表现他的伟大,此后他便致力于中国的海军发展,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海军力量略胜于日本,最后却由于战略不当惨败。战后给日本的割地赔款也让西方各国红了眼,都想在中国捞一笔,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瓜分狂潮。在这之后,就有更多的中国人彻底醒悟过来,要求变法,例如康有为利用孔子来做自己思想变法的傀儡,但即使在国难这样危急的戊戌年间,反对变法的人还是居多,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一旦废八股,中国上百万的读书人都前功尽弃了。

还有义和团的出现也增强了顽固势力的信心,西太后才有勇气向各国同时宣战,结果是签订《辛丑条约》。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带的竟是雷火扇、阴阳瓶、火剑等“法宝”,去对付列强近代化的军事装备,现在看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同时也更加觉得近代的中国遭受这么多苦难也不足为怪了。

以前总认为顽固派不肯改革,坚持守旧是为了一己私利,看了书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太过狭隘。顽固分子也是爱国的,从鸦片战争起,他们是一贯地反对屈服,坚强地组织抗争的只是他们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不能轻易变化,国人是理所应当要传承和发展的。

中国的近代化是缓慢而艰难的,书中把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义和团运动当作了三个近代化的方案。无论是顺着社会发展趋势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还是逆方向发展的拳匪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由此本书作者便提出了中国必须全盘西化的看法,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肯定是难以接受的,但在当时中国的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也许也是一种无奈的尝试吧。

书的内容简洁,思路清晰,从各个方面对中国的近代史进行了分析,阐述历史的时候也没有带入民族情绪,从国际经济、政治等方面来谈国家的抉择和命运。不繁琐、不偏激,从客观的角度讲历史,更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也让我们能更加理性地看待历史。

回首观史,近代中国之挫折令人叹惋;而由史观金,中国作为新经济体的代表,其快速发展并带动世界经济的整体回暖的地位已是确定之事。昔日历史之覆辙,今日将成为我们的鞭策。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值得深思的,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