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可却没有了我们。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部炒得很火的电影,奶茶妹妹刘若英导演的《后来的我们》,主演是井柏然和周冬雨。消息一放出,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可谓是未播先火。
五一节的时候有幸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无非就是曾经相爱的两人因为现实而分开,再相遇时感叹过去种种,可彼此之间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样子。
——你还记得你的初恋吗?
——你还记得与前任再次相遇时的情景吗?
——你还记得你们当初为什么分开吗?
——你还爱他吗?
——你还...
这些年,好像特别流行追忆过去,怀念青春的电影。但大多数,都是以悲剧结尾。无论两人之前爱得怎样死去活来,可总是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分开。或许就像《后来的我们》中说的那样:不幸的,才能成为故事。
但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电影,或者是电视剧。我只想用两个字来形容它们:矫情。有人说,小说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觉得电影和电视剧也是如此。可我们的生活,并非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不幸。以前看青春片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很不真实。电影里的青春,是残酷的。男女主之间爱得死去活来,女主通常还会为男主堕胎。朋友之间总是会撕逼,尤其是女主和闺蜜爱上同一个男人时。人与人之间总是勾心斗角的,毕竟只有少数人才能抵抗住名利的诱惑。可这不是我的青春,也不是大多数人的青春。我不否认这些青春电影里面还是有很多真实的东西在,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青春不是在轰轰烈烈的谈恋爱,也不是没脑子的去追求疯狂,而是和一本本教科书,还有数不清的卷子中度过的。我们的青春更多的不是疯狂,而是平淡,可我不觉得这样平淡的青春,比起电影里的青春要差。但往往编剧就是喜欢写狗血剧情的剧本,导演就是喜欢导这样矫情的戏,好像这样就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这就导致了中国的许多电影都是依靠流量明星所带起来的流量电影,其实并没有多少的内涵。我更喜欢像《最好的我们》这样的青春剧,因为这才反映出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没有狗血,没有堕胎,是懵懂的,是青涩的,是拼搏的,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事,但生活中的一点点小细节也能够温暖人心。
记得前几个月《前任三》这部电影爆火时,无数人效仿女主自杀式吃芒果的方式,以此来祭奠自己曾经的爱情。有人说,《前任三》让你想起了前任,《后来的我们》让你想起了初恋,为什么就不能和现任好好的过呢?过去的始终已经过去,再追忆也无法挽回。我不知道为什么电影总是喜欢打着情怀的称号去卖惨,难道正如那句台词一样,不幸的才能成为故事吗?
看完《后来的我们》我在思考,这部电影到底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有人说,《后来的我们》其实三观不正,一个已经成婚的男子,和前任共处一室追忆过往,而自己的妻子孩子在家里等待着自己回去。所幸最终的结局是两人回归自己的生活,如果两人重新在一起,那真的是一部三观尽毁的剧了吧。可能很多人会高呼爱情万岁,但我觉得人生并非爱情至上,一段感情中需要的不仅仅是爱,还有责任和忠诚。有家室的男子和前任,不管他们是否内心还相爱,男生的行为对自己的妻子就是一种伤害。换言之,有了现任还一味的去怀念前任,也是对现任不忠诚的表现。所以,人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和现任过呢?
这部电影中唯一让我有泪点的地方,便是男主父亲写信那里吧。那一句:累了就回来吧,真的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在外拼搏的人,很多时候其实都坚持不下去了,只是不愿失了面子,硬憋着一口气不低头,也从而忽视了父母内心的想法。在父母的心中,并不需要我们有多么大的成就,他们更关心的是我们有没有吃饱穿暖,有没有好好照顾自己,日子过得开不开心。哪个父母没有自私的想法,想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一辈子,可是他们还是放手让我们去闯荡。我们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去寻找更广阔的草原,而他们,永远在原来的那片草地上,等待着我们。
人们不止是会因为悲伤而流泪,也会因为幸福而感动得流泪。幸运的、不幸的其实都是故事。看完这部电影有很多零碎的想法,看着毫无逻辑,但又确实是想要表达的。不论如何,后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再怀念从前的我们,而是好好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