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郁达夫的沉沦,刻画了一个自身内向、偏执而又敏感的忧郁留学青年,他在自己遇到困境时无法消解无法释怀,最后投海自杀。这反映的并不止是他一人所面对的窘境,还有当时那个社会中的文学青年们共同面对的窘境。
关键词:郁达夫迷失沉沦新生
一、郁达夫的迷失
郁达夫的《沉沦》著于1921年5月9日,那正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传入了中国,新思想与旧思想相互交织激荡,在五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掀起了反对传统封建思想的思潮。
但是由于传统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所反对的只是很表面的一部分。正如学者所说,“新文化运动之反传统主义的困境,在于其虽以全盘废弃礼教为名义目标,但其实际上真正攻击的只是儒家礼教的伦理规范,而并未涉及其仁学的德性价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传统文化之糟粕进行淋漓的揭露与批判,但是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自信,他们长于批判,却短于建设。他们激烈的反传统,反封建,但是又不是彻底的。四处奔走呼号呐喊的只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停留在少数人的范围内,大部分民众还是麻木、不觉醒的,看客的,他们又反过来使进步的反传统认识无能为力,有一种梦醒了之后无路可走的悲哀。[1]而郁达夫,也在此列,他们有着同样的烦恼与困惑。
二、郁达夫的沉沦
郁达夫《沉沦》中的主角有严重的抑郁症。作者在《沉沦》中赋予主人公以感伤的性格,竭力表现他极度的苦闷、孤独以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沉沦》中主人公的“忧郁症”是怎么得的?主人公的病态不是天生的,他本来是个“心思太活”的人,只因他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才和“专制弊风”发生冲突,结果为黑暗社会所不容,酿成了“忧郁症”。而后他的“忧郁症”愈加厉害,则又是处于“弱国子民”地位,所以饱受凌辱的结果就是必然的了。[2]而这个主角,就在日日惶恐中惴惴不安,以至于导致了后面他跳海自杀的情节。自杀的结局在读者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不是他怯懦想以死求得内心的解脱和自由,而是那时的社会不让他活:他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他没有朋友的关怀,他无法面对自己对性的困惑。特别地说,在郁达夫的这篇《沉沦》中有很多大胆对性的描写,其实在那时并不仅仅只有郁达夫有这样的困惑,但是敢于将性描写出来的,郁达夫是第一人。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女生的招呼时,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在碰到女生洗澡时,他选择了偷窥,而后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在野外碰到情侣调情时,他选择了偷听。最后他还去嫖妓。他慢慢在性中沉沦、沉沦,直到坠入海底。
三、郁达夫的新生
文章的结尾以主人公的跳海自杀结束,但是并不仅仅是以死亡结束全文。文末,主角大声呼喊道:“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三句话,强烈地抒发了一个将死之人,内心的苦痛。
《沉沦》中郁达夫有意识地透过性的多次失败去象征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生存状况,同时也向人们宣告,一个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的贫弱民族,不仅意味着国际地位的落后,更意味着它的子民们要受到欺负与压迫。这种宣告,也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巨大反讽。[3]
这就将文章的格调直接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大大地消弱了前面阴郁和负面的情绪。相当于是一种在沉沦后的新生,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忧郁症其实间接来源于自己的自卑。因为觉得自己国家不如别人强盛,所以自己在外,都抬不起头,直不起背。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将自己的国家建设强大,不然在海外还有万万千千像他一样的炎黄子孙会受到欺凌。
[1]张莹莹.五四运动的局限与反思[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二)[C].:,2016:3.
[2]王秀娟.试析郁达夫小说的忧郁沉沦精神特质[J].南方论刊,2010,(03):95+99.
[3]石春雨.论《沉沦》中郁达夫的祖国情怀[J].文学教育(下),2017,(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