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简单讲就是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琐事,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
年少的富贵是富少,有着羡煞旁人的生活,享受着所有荣华富贵。可他却在自己最年轻气盛之时选择在满足和拥有中堕落。他开始花天酒地,步步陷入烟花柳巷当中,忘怀于纸醉金迷的世界,这一开始,就没再出来过。直到因为他的过失,把家财输的一无所有,父亲去世,妻离之痛,和家里租来的五亩地,让他慢慢意识自己的过错…开始疼爱妻子,开始学会养家糊口。但依旧不会被老天眷顾,故事发展到结尾,只剩下他和家里的老牛。
人生总是悲喜交加,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纯粹的悲。经历的越多,领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会活的真实、宁静和淡然,就像福贵在静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其实,福贵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一个不成熟时代的,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躁动与不安,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潮流中显得摇摇摆摆,难以把握。那是一个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时代,而人总是被动的接受那个时代,人权也许遭到了上天都难以容忍的程度,福贵就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儿。个人虽然超越了生死,但,却难以超越时代,而福贵却在那个悲摧的时代里好好地活着,带着一份别人看不懂的释然。
《活着》用最朴实无华、最平铺直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书中,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诡异,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也就越来越大,越能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活着的不易。那层出不穷、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难象风一样袭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时,才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坚韧不屈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生命虽是脆弱而无常的,但在书中,却让生命的坚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命运,可以感激,也可以仇恨,但是它不可违抗。带着与生俱来的印记。生活的意义与幸福的标准,永远没有答案福贵一生的悲剧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希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贵。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但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正如余华自己说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