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更名
我觉得电影和新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同样具有呈现与传播的功能。而将新闻事件改编成电影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深度报道具有条理清晰的叙事脉络,完整真实的故事内容,满足了现实主义电影所需要的所有元素。《聚焦》也在这种思路下应运而生了。
电影
电影本身语言克制。即使事件本身具有很强的煽动性,但导演托马斯·麦卡锡没有选择对此进行过度的修饰和加工,更多的是如同一个深度报道记者一样客观地讲述事件,电影的波澜也仅存在于事件本身。但这种克制下的压抑让每一个观影者都感觉如同陷入深海之中,品尝着窒息般的真实。于无声处见惊雷的讲述方式,潜移默化的让人深陷其中。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它不制造噱头,没有讨好观众,因为重要的永远不是讲故事的技巧,而是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电影角度独特。同样是披露猥亵儿童事件,这让我想起了韩国电影《素媛》。它主要是从受害者的视角去讲述猥亵儿童事件对受害者造成的灾难。而这部电影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从深度报道记者的角度出发,完整又客观地讲述了一篇揭示猥亵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是如何出炉的。找资料、采访、突破这个节奏构成了电影的内容骨架,在这种独特的视野下,它也为我们呈现了深度报道记者们的真实采访过程以及他们的思想。这让我想起了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拟写作方式——关注的是人,呈现的是事。以平凡人的视觉做着不平凡的事,只是为了让那些平凡的接受不平凡的事实。
电影人的坚守。制片人妮可·洛克林曾提到“把对我说‘不’的人名字连起来,能环绕整栋大楼”。而在真正动笔写剧本之前,他们大概做了足足一年的前期准备,他们一筐一筐地搬运需要翻看的资料。所有的素材、剪报加起来有上万条之多。托马斯住进了记者麦克的家。马克·鲁弗洛在看了剧本后,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他告诉经纪人他不在乎片酬多少,一定把那段时间空出来。正是在他们对道义与良知的坚守和对事件细节完整的呈现下,我们得以知道了更多关于社会的真相。
事件
说到电影中的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记者对这个事件的报道的过程,另一个则是猥亵儿童事件本身。这两个事件一明一暗,一正一邪,正是对现实本身的揭示,正义中包含肮脏,邪恶中显现道义。
当你开始关注一个事件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就如同自然科学一般,你要根据现象去推测脉络,最后得出理论。发现事件本质也是一样的原理,你得先从一个点去切入,再去发现一个面的真相。聚焦电影讲述的事件也是如此,聚焦小组正是从教士对儿童的猥亵的个例中,不断地抽丝剥茧,刨根问底。最后,发现底层的真相,教会对这些猥亵者进行包庇的肮脏体系。
开场的人事变动对后面的波澜壮阔起到一个导火索的作用。新上任的主编建议“焦点访谈小分队”跟踪一桩被雪藏已久的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案件,波士顿环球报《聚焦》栏目组将信将疑地展开了调查。从教父性侵儿童这个线索,逐渐拨丝抽茧,层层揭秘。原本以为只是一个个例问题,最后发现这竟然是一个藏着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现象级、社会性事件。随着调查一点点深入,找被害人、找问题教父,寻找体系的结构,一步一步的,掀开一角之下的冰山。而警察包庇神父,律师与教会合谋,法院替教会封存关键证据背后,社会与教会的勾结让深入调查变得困难无比。教会的神圣形象,上层的劝阻,大众的沉默与纵容,受害者的缄默与怯懦,还有当地记者的家乡情结,也都在无形之中对整个事件的揭示和报道起着阻碍。但聚焦小组和编辑们都坚持了下来,最后,用一篇篇血淋淋的深度报道告诉了世界真相。
在03年“聚焦”小组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的颁奖词写道:“这份努力戳破了丑闻,引发了波士顿、美国国内以及国际关注,促使罗马天主教会发生改变。”对于美国这个大部分民众信仰基督的国家,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精神灾难。这是关乎信仰的灾难。哪怕是制片人祖母看到报道也说“啊,这个肯定不是真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冲击?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是对普世道德价值的否定。可笑的是,这一普世道德价值的来源正是基督宗教。人们对罗马时代民众的普遍评价是荒淫无度与道德败坏。当时盛行的同性恋以鸡奸为主,也叫恋童癖。这和近现代猥亵儿童的行为如出一辙。上到皇帝,下到男子、妇女都饱含着对男童的恶意。直到基督教秉持着耶稣的教义出现,大力地批判和否定这种思想,引导人们保护弱者,建立正确的性取向。
电影中数据给得直接又准确,百分之六,每一百个教士中便约有六个教士过猥亵儿童。而这些教士在猥亵儿童之后,没有受到应有的审判和制裁,却反而得到了来自教会的包庇。最后,他们安然无恙地前往另一个教会任职。正是因为之前基督教带来的那些高尚进步的价值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民众将它视为良知和善意的代表,而其中成员却效仿希腊罗马道德败坏的卑劣行为,教会体系对他们百般包庇,这是对教义和宗教的颠覆,这必然导致信教者信仰的破灭,宗教国家信仰的缺失。
而影片中律师米切尔先生也有他的思考,“如果养育一个孩子要靠整个村庄的支持,那侵害一个孩子整个村庄也脱不了干系。”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社会人员的责任,特别是对影片中,遭到神父侵害的那些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没有父亲、离异家庭的孩子的保护,应该引起重视,打击和杜绝猥亵儿童行为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
影片中让人记忆最深刻的地方,便在于“聚焦”小组记者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寻根问底不放弃的新闻专业精神、秉笔直书,肩负道义的真实报道精神和采访、记录中冷静、沉着的克制力。他们捍卫着正义,坚守着良知,报道着真相。通过影片中对这些记者真实形象的呈现,我们可以学到更多关于新闻行业乃至为人做事的东西。
首先,是采访。通过影片中对罗比,麦克,萨莎采访中的细节呈现,我们可以学到很多采访技巧。首先当然是要脸皮厚,被人多次拒绝之后也依然可以面带微笑地重新来过。譬如麦克一直追问律师米切尔的情节。但在简单重复之外,也有很多技巧,例如:暗示自己已经得到大量信息,只缺对方这一环,这可以让那些原本觉得“说了也没用”的人开口;暗示已经采访了事件的另外一方,如果对方不接受采访的话会对自己不利;强调事件的社会意义,引起共情,期待对方遵从良心行事,甚至为了真相可以假装威胁等等。
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服细节是:当罗比回到自己的母校,希望知情的校领导能够分享一些信息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为学校形象考虑、怕惹麻烦的校友的阻挠。这时,罗比问他:“你在校的时候参加过运动队吗?”“参加过橄榄球队。怎么了?”“我参加过田径队。前两天我见了另一个参加了曲棍球队的校友,他是受害者之一。他现在还不错了,有老婆孩子以及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回忆起这事的时候,整个人都崩溃了。当时,侵犯他的神父就是曲棍球队教练。我想,我们只是运气好而已吧……你懂我的意思吗?”
将对方的个人经历代入,用假设的情况产生极强的震撼效果。尽管最后学校还是没接受采访,但可以明显看出来此人及校领导的表情出现了非常丰富的变化。
迈克和萨莎在片中有一场交叉进行的采访戏。迈克采访的对象是一位瘦瘦的内敛直男,脸面粗犷,沉默寡言,已成家有个小儿子,眉头带着压抑和痛苦。迈克以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身份进行采访,眉头紧锁,略显严肃,问题犀利且直接,手里拿着笔记录对话,而眼睛就像摄影镜头,将采访对象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最后,成功获得对方的认可,谈到可以使用他的名字。
萨莎采访的对象则是一位带着紧张和羞涩、爱说话、性取向为同性、胖胖的男子。萨莎如约抵达采访地点时,他紧张地站起来迎接,不小心打翻了咖啡杯并连声道歉。萨莎不需要过多追问问题,这位采访对象的倾诉欲非常强烈,将自己过去的遭遇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并积极地与萨莎互动。但他用词保守之处,记者萨莎这时候也会保持理性地指出。到他说到伤心处情难自已的时候,萨莎也会对他进行安慰。
这两个采访对象都是事件受害者:在儿时遭遇神父的猥亵。两个角色都展现出非常典型的非正常举动,生动的阐明不堪经历给受害者带来的一生挥之不去的身心伤害。当然更大的意义在两组采访的对比上,被访对象一直一弯、一瘦一胖,一沉默一善谈,一理智一感性;两位记者一严肃一温情,一犀利直追一温和善诱,迥异的采访风格相映成趣。
接着还是老生常谈的一个品质,简单坚持二字,不知道挥洒了多少心血与泪水。当你接收一个新的调查内容,一个全新的世界和体系需要你去了解。你需要有大量而充足的准备,没有人会再去给你讲述基础的东西。而连最基础的东西,你都不知道,如何去深入提问?而且也会让人感觉,你根本准备和诚意去采访调查,探知更深入的情况也便无从谈起了。简报和资料是以堆计量,而在翻阅完资料,了解了大概之后,你发现这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极其隐晦的话题,找到受害者和相关人员就已经相当困难,获得采访权,让对方说真话,那更是难上加难了。影片中萨莎的采访过程真实再现了这一难题,闭门羹是家常便饭,同时,采访资料也可能毫无价值。但他们就是靠着这个“笨办法”,大量的收集、阅读资料,大量的走访调查,一步一步地构建出了深度报道的基础内容。
然后是合作,记者不是孤胆英雄,他的背后还有编辑、主编提供指导、把握方向,以及接线生、实习生提供不起眼但重要的支持。譬如在调查过半时,Marty作为主编,对这则报道的方向做出了明智的决断。当时,罗比希望将手上的个案材料赶紧发出来。但Marty说:如果只是爆出一个个案,那么结果肯定是主教道个歉了事,不会有任何反响。我们要拿到更多的线索,做实更多的个案,并且反思、追问导致这种恶性事件泛滥的整个体系。同样,三位记者和编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在比对资料,查找猥亵儿童教士的时候,每个人都深入地投入到了这个大量而乏味的工作中,深夜在家的时候在整理,等公交车的时候在整理,喝咖啡的时候在整理,经常是图书馆里最后一个离开的人。他们正是在这种正确的指导和共同的坚持下的合作构成了最后报道的成功。
当然,人脉和报社名气,资料库和报纸库的储备,报社的投入也同样重要,正是这些种种因素的共同推动铸就了这篇深度报道的成功。但影片中与现实中这些记者的坚持和付出依然感动着我,他们是这个行业的脊梁,正如主编Marty所说“报道这样的故事,就是我们选择这一行业的原因。”这时候,新闻从业人员起到了不仅仅是舆论监督的功能,更是作为“喉舌”为公众发声,这样的新闻记者才算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当我们缺少什么,我们歌颂什么。由“聚焦”的这一深度报道现象,我思考的还是中国报道业的发展。现在都是互联网时代了,谁还看报纸啊!现在都是自媒体时代了,谁还需要报纸吗?现在都是信息爆炸时代了,谁还做报纸呢?报纸式微已经不是问题了,这是事实。据网友今天道所说,“而可悲的是,在一家报纸宣布关门之前的挣扎期,首先被裁掉的是深度部和调查部。《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的深度部版面相继消失,连南方的深度部也曾流失人才。”基于事实调查的深度报道空间的确在缩小。全国深度报道记者人数萎缩得不到六百人。而在这个流量时代,人们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它。没有一丝痛楚,但还保留了麻木的伤痕。猎奇、娱乐成为了新闻的重要标准。这是时代之殇,娱乐至死随时都在发生着。
同时,国内环境也是深度报道流失的一大原因。在我国,新闻媒体除了为公众服务的公共性,还具有意识形态道德特殊性。所以,经常在面对重大敏感新闻事件时,或是出于政治安全考虑的自我束缚、自我审查,或是出于记者缺乏新闻理想和责任感。新闻从业者在事件的调查过程中不敢深入,不能及时呈现真相。
没有新闻,当然是最好的新闻。我们不希望再看到“孙志刚事件”的出现,但当它出现了,我们希望能了解它的出现。
一些细节
影片有一段暗线内容,从受害者谈及他曾经在五年前给报社寄过资料,到律师埃里克说曾经给报社寄过一个名单,暗示了这一次问题的揭示其实早已开始,但报社却对此却完全忽略了。到后来在集会时,麦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是他的赎罪。对潜在问题的忽略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当麦克去征求主教的认可时,主教Jim也曾经问到:“那你当时在哪?你为什么耽误了这么久?”这句话直击每个人的内心,鞭策着每个人的灵魂。如果早一点,是不是就会少一点,是不是就会美好一点?为什么不能早一点?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在质问他人的同时,也需要考虑自身在其中承担的责任。到马蒂·巴伦谈到:“有时候我们都很爱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突然天亮了,然后人们开始互相指责。”麦克的真诚和报社谈及对问题的忽略都同时震撼了我。而要避免这种真诚,只有思考和细心才能解决问题,关注每一件小事,因为,它有可能只是隐藏事物露出的鞋脚跟。思考其中的脉络,扯下帷幕,去发现它。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许能更快、更全面的发现问题。我知道,这很难,对小事的忽略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但我们要培养这种意识,这样也许能快一点,好一点。
我觉得小人物律师米奇同样是整个案件的重要人物,整部影片的英雄。正是在他的坚持追索,才让教会对犯罪牧师的掩护无法完全得逞,留下了诸多突破口,而为此他也付出巨大代价。在片中米奇头发凌乱、面容消瘦,带着巨大的黑眼圈步行上班,坐在简陋狭小的律师所中,身边文件堆积如山,忙碌到无暇考虑婚姻,脾气暴躁不耐烦,但不良的外观下,是坚持正义和同情的本质。而他所做的也是最痛苦和辛苦的工作,为受害者维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奉献者。
影片中迈克尔和萨夏的一段对话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迈克尔说,他小时候每周日都会跟着父母去教堂,他现在长大了,不再去教堂,但他内心中总觉得,自己有天还是想要回去的。他的内心依旧希望有信仰,信仰与教会、神父和这整个体制无关,信仰的存在是因为内心需要依托,灵魂需要救赎。
最后片尾,“红衣主教劳”得到的惩罚,居然被授予更高职位,这深刻地告诉我们现实的复杂而残酷,这个为了教会脸面,不断保护猥亵儿童的教士的最大推手的成功,暗示了教会的腐败和道义对战的失败,普世思想进步仍然在路上。
一己之见
老实说,看这样一部揭示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电影是很痛苦的,因为现实生活本身已经够痛苦的了。但我还是保持着克制、压抑着愤怒将它看完了。这是电影导演想达到的最好效果,但我因此而憎恨他的纪实。太真实了,太痛苦了,我因此而失眠。我梦见了以前在餐馆兼职的时候。
那时候,地沟油刚刚被爆出来,每个人都穷凶极恶地诅咒着这样的商家,我也对此愤愤不平。直到有一天下午,我闻到了后厨的味道。我借着取水的借口,偷摸进去,亲眼目睹了厨师从潲水桶中不断舀出油来,再放到锅里煎熬的全过程。我懵懵懂懂地走过去询问,但被厨师凶恶的眼神瞪回了所有的问题,老板娘从后面走过来轻轻地拍了一下我,我害怕了,畏惧了。没有斥责,没有举报,只有下午点餐时的笑脸。到后来,我和我妈谈及这一点,她却告诉我“这很正常。”我受不了了,我第一次觉得看到了社会的真相,又觉得自己在做一个绵长的噩梦。我实在吃不下餐馆的工作餐,从那里辞职了,但老板的恐吓警告的“红脸”和老板娘的温情暖语的“白脸”一直留在了我的心头。
聚焦从来不是一群记者,一个报社的事,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以至于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中谈到“我更希望我们所有的九零后们,你们都能成为那种难能可贵的年轻人,一辈子都嫉恶如仇,绝不随波逐流,你绝不摧眉折腰,你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你绝不绝不绝不失望于人性。所以我亲爱的九零后们,如果将来再是有那些人跟你说‘年轻人你不要看不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这时候你就应该像一个真正的勇士一样直面他,你告诉他‘我跟你不一样,我不是来适应社会的,我是来改变社会的。’”的时候,我颇有感触,也曾流下关于悔恨的眼泪。
面对丑恶,每个人都应该以社会所有人的良知筑造勇气,所以,他应该无畏,他应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