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耀型消费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有闲阶级是这样定义的:炫耀型消费,并避免进行有用的“生产性劳动”,只沉湎于浪费的或无用的事物当中,其目的也是为了炫耀,以受到尊敬,同时该阶级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炫耀性消费必然使他们忙于攫取对其并不起作用的财富,这种财富对于精神或物质以及感官的需求毫无帮助,但显示财富意味着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同时,这一消费方式波及了并不富裕的贫困阶级。
而凡勃伦尤为重视在这一消费方式中女性所起的作用,因为姣好的面容,优雅的举止以及高贵的服饰暗示了她们是由有钱的有闲阶级所供养的。
有闲阶级的产生和所有制的出现,是同步进行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私有制一旦出现,人类就围绕财富的占有,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凡勃伦认为,人们之所以要累积财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且是为了面子。谁拥有的财富多,谁就是社会的优胜者,不仅社会地位上升,还可以获得别人的赞誉,“累积起来的财产就越来越成为获得成就与优势的象征”,从而使虚荣心得到满足。所以人人都是欲壑难填,永不满足。
竞争性、炫耀性的消费,常常经由一些明显易见的活动来表达个人的社会阶层、财富、品味,判定其社会地位高低的根据。而且,上等阶层的名望标准一般总会从上至下波及整个社会结构,其结果是,每一阶层都将上一阶层流行的生活模式当作自己最理想、最体面的生活方式,不遗余力地向它靠拢。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也逐渐出现明显的炫耀性消费倾向,而珠宝、汽车、住宅、服装、饮食等等,都可作为具有符号意义的炫耀性消费的物品。
凡勃伦无情地批判了有闲阶级之后,又转而讨论制度问题。在他看来,制度实际上就是人们的思想习惯。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以及法律等,都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制度受环境的影响,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它就会随之而变,而它的变化是通过个人思想习惯的变化来实现的。对思想习惯的调整,社会各个阶级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有闲阶级生来就趋于保守,这已是一个普遍认可的事实。
现代的有闲阶级更倾向于“明显消费”,而不是“明显有闲”。他们要很忙,但不能忙于一般的生产。有人说“杜拉拉升职记”电影版像“穿普拉达的魔鬼”,尽是换衣服尽是炫富。这些新贵要忙于出国度假、忙于美容、忙于购物,有档次的更要去做慈善代言、去养没有用途的宠物。比如不易栽培的一株植物比坚强的仙人掌高贵,打理精致的小狗比用来吃的猪显地位,搞金融的要比摆弄机械的来的有文化。
当我在见识到“有闲阶级”那些为了攀比而不断挥霍的生活之后,我感受到的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要学会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