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死亡以真实地活着
——读《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有感
“你真的觉得自己会死吗?发自内心的觉得吗?你真的觉得生命有一天会终结吗?”一打开书,这三个一针见血的问题就直愣愣地摆在你眼前,还“温馨提示”你,“慢慢想,不着急。不过,时间可是过一秒就少一秒。”我想其实每个人都大体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但轮到自己去面对时,就不会那么开明了,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恐惧,或者说是“死亡焦虑”。很多时候,我们对死亡的焦虑就像打地鼠游戏中的地鼠一样,趁你不注意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从而引发一系列玄乎而恼人的问题。
美国作家ThomasCathcart和DanielKlein合著的这本《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的书名来自亚美尼亚裔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的遗书,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死的时候都不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但这本书会让我们的“死亡焦虑”有一个合适的地方可以放置,或者说是将“死亡焦虑”转化为一种信念,使我们能够勇敢而真诚地直面死亡,从而有意义地活着。另一方面,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是它有用很多恰到好处的笑话来讲解枯燥乏味且古怪难懂的生死哲学,同时还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与达里尔的对话,这个达里尔就好像是我们读者自己,会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疑惑,但都在对话中得到了真诚又不失幽默的回答。
在我看来,人类是最奇怪的生物了,我们心里明明清楚地明白自己一定会死亡,但偏偏时常幻想着永生。没有尽头的生命似乎又好像没有意思,但我们都又不想死,或者说我们对死亡充满焦虑和恐惧。可是要怎样才能减轻我们的“死亡焦虑”呢?丹麦的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认为:“超越死亡焦虑的唯一方法就是经历死亡。”在他看来,所有的抑制死亡的方法都是徒劳,甚至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心安理得地接受“死亡焦虑”,接受它的存在必然性。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索伦·克尔凯郭尔这样超然的视角和心智,相反我们总是会拒斥死亡,因为我们畏惧死亡,一想到自己随时可能在这个世界永远的消失,我们就会十分的不安,这个在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认为:“所谓的恐惧,不过是理性和显意识思想把死亡看成了令人焦虑的残酷结局。”更何况,我们人类是唯一要为死亡纳税的生物,到头来,却只会收获一个满载“死亡焦虑”的骨灰盒。
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既然不能消除“死亡忧虑”,何不让我们放松下来,学着轻松自如地对待它,让“死亡焦虑”成为我们的保护伞,或许焦虑本身就是一条很不错的出路,只有当我们敢于经历知道不会有永生的焦虑,才能体会到焦虑,才能接触到永生。我想我们之所以畏惧死亡,大抵是因为现在拥有的美好的生活,我们身边有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那么我们何不盼望我们在他们心中永生就好了呢!20世纪的神学家保罗·蒂利希说:“现在即永恒。”可我们通常沉湎于过去,或者茫然地期待将来,以至于从未花时间活在当下。好好地珍惜现在吧!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学会把死亡看成人生的必经之路,把今天当作余生的第一天,同时也是我们离死亡最远的一天,用坚不可摧的意志力来诚实的活着。就像马丁·海德格尔说的那样:“直面死亡以真实地活着。”一个人要是没有死亡的意识,那么他一定是“半死不活”的状态。我们应该让死亡进入我们的生命,接受它,直视它,这样才能摆脱“死亡焦虑”,才能自由地成就我们自己。
圣雄甘地曾经说过:“去生活,就像明天就会死去一样;去学习,就像会永远活着一样。”我们都将死去,具体是那个时候其实并不重要。我们现在要懂得的就是电影《生命的意义》中,一个女人在壁炉旁道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为善,吃饱穿暖,享受人生。愿我们都能直面死亡以真实地活着,在死亡的深渊面前,为活出有意义的生命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