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中国、美国、欧洲的“根”的认识
在没有读《乡土中国》、《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和《论美国的民主》这三本书时,我对中国、美国和欧洲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的。说到中国,我会自然地想到“家国同构”的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沉淀,那早已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信仰。说到美国,“自由”、“民主”、“平等”等词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里曾是我们很多人所向往的更高、更广的国度。说到欧洲,德国人的严谨、法国人的浪漫、意大利人的随性和咖啡味……这些零零散散的描述也能脱口而出。
但仅仅是简单地看了一遍《乡土中国》、《论美国的民主》和《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后,我就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美国和欧洲各自的不同都是来源于其或长或短的历史文化,没有哪一个特征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的特征其实这三个国度都有所体现,只是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在费孝通老先生的笔下,“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泥土都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基础,“土气”也是最初中国人的一大特色,这并不是在说中国人不时尚、不潮流,而是强调土地的重要性,土地的散发出的气息随着时间的沉淀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独特的思想和品行。正如《乡土中国》一书的前言中写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尤其是靠种地谋生的人,都明白泥土的可贵。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都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都想要荣归故里,在死后,都想要落叶归根。在乡土社会里,那些“土头土脑”的乡里人,有着从熟悉到信任的自然过程,不会有那些生硬的条条框框,规矩并不是约束人的手段,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文字也不是乡村社会的必需品,对于那些乡村人来说,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且这种工具本身都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文字下乡时期,仅仅是开几所乡村学校是不能让乡下人“聪明”起来的。另外,在“差序格局”这一章中,费孝通老先生用两个生动的比喻将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进行了比较,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了的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的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是不会乱的。而我们的格局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就发生联系。因此,现在有的人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型社会”或者说是一个“熟人社会”,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Milgram在1967年提出的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结识任何你想要认识的人。这个理论对于中国社会,我觉得在符合不过了。并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是具有伸缩能力的,就拿“家庭”来说,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一般就只包括他及他的妻子和未能年的孩子,但在中国,“家”这个字就很含糊了,并且是最伸缩自如的一个字了,自家人的范围可以因时因地伸缩,小到一个人,大到天下是一家。
中国的文明始终没有中断,但欧洲的文明是有“绕一圈回来”(回到希腊)的问题,正因为中国文明没有断过,就不会有反思的机会,欧洲文明的反思来源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这些再生的动力,并且中国人的发明“绕一圈回来”,就成了欧洲列强的船坚炮利。在《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中,前两章以极其简洁、通俗的文字将从公元前古希腊到18至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这一段欧洲史勾勒出来,而后面的六章就以不同的角度,将这段欧洲历史述说了六遍,且每一章的讲述都配以了简单的思维导图,让我们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极简欧洲史的内容主要通过三大元素——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来展开的,而中世纪的两大冲击宗教革命和文艺复兴,还有以马丁路德领军的宗教改革都是在以上三者基础上的,法国启蒙运动宣扬理性、科学。而以德国尤烈的浪漫主义运动崇尚感受、情绪以及所有强烈的情感,这催生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而现代社会对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就发端于这个转折点。所以欧洲集理性、科学和浪漫、信仰于一身。书中有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其他的文明只有单一传统,不是这种具有三重元素的大拼盘,欧洲在道德和智识生活上一直受到煎熬、困扰和瓦解。欧洲的血统来自一种非常混杂的渊源,没有一个可以称为‘家’的地方。”看到这一块的时候,我十分被吸引,觉得这种矛盾就是欧洲文化的魅力。书中还举个了个对比的例子。说西方社会虽然崇尚传统文化和信仰,但不会让孩子在学校接受真正的教育时只让他们相信世界是耶和华创造的这样一个浪漫故事,会让他们学习数理化,接受科学的教育。而另外一个澳大利亚土著人的传说,将土地上每样东西都赋予一个魔幻故事:一个非常喜爱他侄儿的老人,从遥远的地方把死去的侄儿尸体拖回故乡,中途将尸体放在沙地歇息的地方会发现喷泉,在放尸体的岩地会发现水潭,那是老人的泪水。作者说对我们的孩子,你希望他们懂得科学,可是你也羡慕那些传统信仰没有断裂的人。这种撕扯让我十分动容,至少西方在极度现代化的当今仍保留并追寻文化及传统,而有着悠久历史的我们,却越来越失去文化和信仰。而这正是与中国所不同的教育理念。
再来谈谈美国的民主,这是让我为之震撼的一本书,怪不得有豆瓣网友评论道:“要了解美国的民主,就得先看看这本书——《论美国的民主》。”在托克维尔看来,美国的民主是由宗教精神与自由精神结合而成,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成分却在美国变得亲密无间。宗教的影响起源于第一批到达美国的英国清教徒,而美国人对自由的渴望更是与平等的理念以及作为殖民地的外部环境条件分不开。“宗教认为公民自由是人的权利的高尚行使,而政治世界则是创世主为人智开辟的活动园地。宗教在它本身的领域内是自由和强大的,满足于为它准备的地位,并在知道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依靠压服人心来进行统治的时候,它的帝国才能建设得最好。自由认为宗教是自己的战友和胜利伙伴,是自己婴儿时期的摇篮和后来的各项权利的神赐依据。自由视宗教为民情的保卫者,而民情则是法律的保障和使自由持久的保证”。由此可见,宗教和自由的相互支持使美国的民主等到保护与发展。美国社会情况的本质是民主,无论是继承法对于财富的分割,还是教育使人民得到知识的同时又不会发生很大差别,美国社会处处充满着平等,而这种平等的相对性又迫使人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论述美国民主的句子,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民主并不给予人民以最精明能干的政府,但能提供最精明能干的政府往往不能创造出来的东西——使整个社会洋溢持久的积极性,具有充沛的活力,充满离开它就不能存在和无论环境如何不利都能创造出奇迹的精力。这就是民主的真正好处!”让人对美国的印象不再停留在肤浅的民主、自由、平等上。而是让我感到了一个新兴国家所散发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一种新的体制带给人前所未有的,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新的革命。美国的民主,就是在这种新兴文明崛起的历史洪流中不断向前发展,最终达到一种,就算不能说完美,但也可以说是最丰满的程度。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物极必反,万事万物皆是如此,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显示出他无限力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很多弊端,诸如多数人的暴政、个人主义所带给人们的冷漠与孤单等等。但无论如何,只要一个国家真正从一种制度中获益并且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认为,这种制度就是成功的。
在粗略地看完《乡土中国》、《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和《论美国的民主》这三本书后,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形而上的体现是基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不断的选择中,形成了制度、思想和品行,我们通常对一个国度的印象不过是其最常态的一面,而其背后的前因后果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或许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于“根”,对中国来说,“根”很容易理解,也是我们思想的体现,但在欧洲和美国来说,前者的根旁枝错节,后者的根短而执拗,但都是根本,都是之后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的营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