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土”为根,从神话女娲用泥造人,到历代的引起社会轰动和反思的农民起义,都与泥、与土,分不开。“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
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的开头就是对中国社会“土”性的解释。在作者当时所处的年代,那种情形下,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时至今日,我国人口仍有50%以上的人口属于农村人口,农村人口通俗称作乡下人,乡下人离不开土地,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即使是经过时代或者生活的变迁迁到城市里去住了,或者到国外去了,到最后都会有落叶归根的愿望,生于斯,死于斯,带不走的是土地,回归的是故乡。
土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比“土”本身更丰富的含义。土代表着的是故乡,是家。乡下人在土地上就像是生了根,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在土地上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可是一块土地所能孕育的人口也是有饱和度的,当它的承受力饱和了,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去,而这些宣泄出去的人口就像是从树上飘落的种子,他们会在另一片土地上扎根,然后再孕育出一个新的家族殖民地……即使走的再远,他们永远也没有离开过土地。飘摇在外的游子也没能离开土地,在外漂泊又遇上水土不服,老一辈有个有个土方法可以对付这种情况,那就是出行前在游子的行李中用红纸抱一捧泥土,据说有神奇的功效可以对付水土不服。即使远行也带一捧故乡的泥土,就像是鱼离不开水,我们也离不开泥土。新迁入城市的乡下人大多也愿意找一方泥土,种上哪怕几根小葱,也就觉得和这土地挨得亲近了。
说到乡土社会,不得不提的就是“差序格局”。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基层结构是一种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每个人像是投入水中的一颗石子,水面上泛起的波纹就是我们的圈子,而一个人往往有好几个不同的圈子,这些以一个人为中心的圈子相互交错构成的网络就是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表现得更多是“私”,作者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里讲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条理上实现通的,只不过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中国传统社会的圈子文化,可大可小,那“家”这个概念来说,小到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大到“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自己想拉入圈子的人,天下可成一家也不过如此。
中国的五千年文化是孕育于农业文明中的,中国人身上的"土味"是不会失去它的香气的,中国人靠劳动靠自食其力,一代一代的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属于适合自己发展的特有的文化,是外人所不懂的一种可远可近,可亲可疏的“圈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