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美的历程

作者:张小凡
主要内容     

1.序论(引言)

(1)作者:李泽厚,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2)出版时间及出版国家

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3)总体影响

《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2.本论

(一)内容:结构目录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1981年首次出版。该书主要内容共分10个部分。(1)龙飞凤舞,(2)青铜饕餮,(3)先秦理性精神,(4)楚汉浪漫主义,(5)魏晋风度,(6)佛佗世容,(7)盛唐之音,(8)韵外之致,(9)宋元山水意境,(10)明清文艺思潮。该书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一龙飞风舞1远古图腾2原始歌舞3“有意味的形式”

二青铜饕餮1狞厉的美2线的艺术3解体和解放

三先秦理性精神1儒道互补2赋比兴原则3建筑艺术

四楚汉浪漫主义1屈骚传统2琳琅满目的世界3气势与古拙

五魏晋风度1人的主题2文的自觉3阮籍与陶潜

六佛陀世容1悲惨世界2虚幻颂歌3走向世俗

七盛唐之音1青春、李白2音乐性的美3杜诗颜字韩文

八韵外之致1中唐文艺2内在矛盾3苏轼的意义

九宋元山水意境1缘起2“无我之境”3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4“有我之境”

十明清文艺思潮1市民文艺2浪漫洪流.3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4绘画与工艺结语

(二)扩展《美学散步》

(三)学科思想

李泽厚展示的中国美学史不是一片杂乱无章、混乱无序的“乱象”,也不是一些偶然个别事件的堆积或罗列,而是呈现为一种有机的、有序的动态演变系统,一种凸显着“逻辑”的历史阐释和描述。即在看起来是杂乱、偶然、个别的事件的历史现象背后,潜藏着、贯穿着的一种内在的秩序和走向,这种内在的秩序和走向正是李泽厚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自然的人化”和“实践的主体”出发所探讨的美与人类、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必然关联和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就是说,历史之中是有“逻辑”的,且这个“逻辑”不是先验的,而是历史自身自有的一种内在秩序和主流轨迹,一种客观运行的规律。从根本上说,李泽厚先生作为研究者,他并不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简单描述,而是把内在的“逻辑”从“历史”尘埃的遮蔽中提升出来,使之变得凸显、清晰、有序。

(四)评价

冯友兰:“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这些不同的部门,你讲通了。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我的评价:李泽厚先生用简练而又华美的语言将中华民族对美的意识变化清晰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学意识的书,更是一本讲述着中华文化的书。作者用深刻沉稳的气势,雄浑刚劲的文采,全面发展的角度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完美的美学体验。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还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丰富伟大的艺术与文学。作者以写作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艺术与文化溶于字里行间,在我们阅读之时,慢慢流入我们的心房,滋润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

3.结论

该书的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让人们对审美意识的形成,发展与影响有着各自的了解与看法。

这本书并不只是对历史的讲述与概括,还有内在的逻辑与内涵,而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就隐藏于字里行间,等待我们的摸索与追寻。

4.参考资料

[1]美的历程

[2]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词典[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191页

[3]崔建林主编

[4]李泽厚

[5]《美的历程》研究方法探究卢亚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6]从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中透视历史与逻辑的科学方法论邓欢《经济师》2010

[7]山西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编,“希望杯”优秀出版论文大赛获奖论文集[M],希望出版社,2007.08,第13-14页

[8]行走于美的画卷--论《美的历程》对中国古典艺术之解读来梅,LAIMei-《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期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