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撒哈拉的故事》
——永远的红尘追梦人
摘要:她,以与众不同的人格气质和独特的文笔,影响整整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她,用纤弱的肩膀,背起沉重的行囊,踏遍万水千山,只为寻找梦中的“橄榄树”,带给读者一个流浪远方的梦;她,一个一生都在流浪的行者,她曾那样渴望爱情,却依然松开初恋的丝带,选择远走;她,一直钟情浪漫,却在无边的撒哈拉沙漠营造心中的桃源;她,珍视和守护着婚姻,却最终因为一场意外而成了荷西的未亡人;她,热爱生活,真诚待人,却无法驱逐内心的落寞;她,是一个棱角分明的多面女子,或是柔弱与敏感,或是冷漠与淡然,或是自强与果敢,或是坚韧与挺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撒哈拉的她吧。
关键词:撒哈拉的故事追求个性勇敢纯粹
一、前世乡愁,沙漠挚爱
这位姑娘从小就有个性,十三岁就跷家,初中便开始逃学,长大后偶然间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竟在前世乡愁的感应之下,又任性的决定奔赴远方---那黄金而又炽热的撒哈拉沙漠。我最喜欢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是她以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出发,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描述多姿多彩的沙漠生活,同时展现了一个追求心灵自由,在困境面前充满智慧的三毛。通过切身体验与细心观察,她以简练、风趣幽默的语言营造出一片诗意的绿洲。我被书中惊险刺激的飙车环节所刺激,被炎热艰难的沙漠环境所震惊,对浪漫朴实的沙漠爱情所钦羡,被书中独特有趣的故事所吸引,也被她用善良的心去体味周围的人和事所感动。没想到在三毛的世界里,用她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把单调乏味的沙漠生活过得如此丰富多姿。她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诱惑,与深爱着她的西班牙青年荷西来到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结婚。有的人走了就再也没回来过,所以,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于是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和爱人背负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白手起家,在沙漠中寻找并感受生活的真善美。耐心、韧性、谅解、宽容、包涵,都是爱的代名词,可对我来说,也是三毛的代名词。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去热爱这片大沙漠。她对撒哈拉的热爱就如她在书中所写的:“每天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撒哈拉。”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那些困苦艰辛的日子,都可以过去,她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的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作雨来听,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二、独抒性灵美,我笔写我心
“我不吃油腻的东西,我不过饱,这使我的身体清洁,我不做不可及的梦,这是我的睡眠安恬,我不穿高跟鞋折磨我的脚,这使我的步子更加悠闲安稳,我不跟潮流走,我不耻于活动四肢,我避开无所事事过分热络的友谊,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我当心的去爱别人…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只是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话,说的毋庸置疑,说的直抵人心,简单却又不简单。这段话已经很能体现三毛的为人性格特点了,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自己的事,不受外物外人掌控与影响,有一套自己的选择,遵从本心,平凡简单,安于平凡,真不简单。三毛的作品主要以情动人,淡然且纯真质朴,能从中读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共鸣,而不是遥遥在望的理想殿堂。在她看来,生活即文章,她多次提到:“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写作是她真实的生活记录,她做事都是用心去做的,做最真实的自己。粗犷的沙漠把这个自由不羁的女子塑造成了一个行侠仗义的沙漠侠女,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生活,奇特的沙漠景观和异域风情,散发着不可抵挡的魅力,这种生活体验,是无数读者心之所向,神之所往的。《撒哈拉的故事》中,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晦涩难懂的隐语,没有虚情假意的造作,有的只是她的情真意切,她的心怀慈悲,她的直爽率真。她既食人间烟火,又独抒性灵,她用独特的视角来感悟和诉说周遭的一切,字里行间都富有灵动的生命感,用不经雕饰的笔触去描绘着这具有独特风情的沙漠景观和异域风情,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三、幽默风趣,通俗易懂
三毛用通俗易懂的词语来真实地叙述她在撒哈拉的所感所知。正如在《芳邻》里可以看到三毛对无耻的邻居用庸俗的话语呵斥:“快找出来还我,你这个混蛋!”真实的描述和通俗的语言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难道三毛不能像其他作家一样写出高深的充满文学技巧的作品吗?答案是否定的,三毛选择用通俗的表达方式来让读者能更加深切的体会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也是三毛对读者的关怀和爱。三毛在《我的写作生活》中曾说道:“我的文字很浅,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就可以看,一直看到老先生,可是这并不代表文学上的价值,这绝对是两回事。”在她的作品中,普通的题材、易懂的语音特征十分明显,而令读者感到其魅力的所在和被其所深深吸引的关键就在于三毛思维方式中独特的幽默。在《沙漠中的饭店》里,三毛用母亲从台湾寄来的粉丝做了一道“粉丝煮鸡汤”,荷西吃的第一口便问:“咦,什么东西?中国细面吗?”三毛开始给荷西编故事:“你岳母万里迢迢替你寄细面来?不是的。”接着编道:“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看到这里禁不住笑了,也由此可以看出三毛的鬼机灵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一本正经的编故事,并且描写到具体生动,画面感极强。
四、结语
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像三毛这样率性而为,善良纯真,愿意将自己的大部分光阴投入到远离文明中心的沙漠中,并过着一种大漠诗意般的生活的作家,可谓是寥寥无几。她亲自去实践自己的信念,她的实践不仅丰富她作为自由人的梦想,也丰富了读者的梦想。读者在她的作品中产生了共鸣,这也是三毛作品的价值。对于我来说,读三毛的书就是给我枯燥的现代生活里增添的独有的缤纷色彩。读了这么多三毛的文章,现在回想,大抵只记得她那些离奇多姿的生活所闻和与荷西之间深厚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她的文字让我感动过惊叹过、开心过、伤悲过,给过我对自由自在的性情女子的神往,给过我一段不拘于柴米油盐烂芝麻的糟粕现实的美好光阴,即使她死了,但她给予过我的时光永不回磨灭,在我心长存。三毛,我愿意相信你已经化身为追求自由的天使了,飞往一个有荷西在的地方,远离这片哀乐人间。
[1]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
[2]翟晓斐.三毛传[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中国·武汉),2015
[3]卢瑜萍.三毛独特的性灵之美─以《撒哈拉的故事》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学),2016(01):12-15.
[4]姜云霞.论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幽默的语言特征[J].作文教学研究,2016(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