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千古明月的审美意向

作者:李旭
主要内容

摘要:“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从先秦《诗经》开始,月亮就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蕴,月亮首先见证的便是古今的永恒。“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受到历代诗人的青睐,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载体。尤其到了唐代,无论是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是艺术表现的独特性,唐诗中的月意象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发展。而李白的月亮诗又使中国月亮文化走向成熟。

关键词:李白月亮意象情感内涵

正文:李白的咏月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大,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的气概、激昂的情怀,抒情方式最具有鲜明特点,想象是变幻莫测,意境开阔宏达,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对月可以说情有独钟,可谓将月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之中,对于月亮李白爱得炽热而深沉,将自己的命运与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李白眼中的月亮就是自己的月亮,体现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是那样的鲜明而多情。

一、离别相思之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聚欢离悲,在悲喜交织中,月亮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在离人眼中,月亮带有浓重的伤离色彩。月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和抒发情感的基调不同,主要基调是感伤和愁苦。“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达。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此诗写秋日送别,前三联运用‘’天”、“雁“、“海”、“帆、“日”、“波”意象,为相思之情的抒发造足了声势,尾联“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把前面一直酝酿的感情一下喷薄而发,见到月亮,你就知道我在千里之外思念你。月亮寄托着诗人的别后情思,此时,月意象与相思之情已经交融一体了。再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文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李白怀友人所作。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飘零,子规啼血,虽不着一愁字。而悲愁之意自现。后两句突发奇想,希望能把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怀托付明月,沈组棻陈金平说:“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里充满了愁思,无人理解,只有将愁心寄托于明月之中;二说只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它。三说,因此,也只有依靠他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诗人愁心中的这几层意思都被交付给明月,希望随着月亮的运动传达给友人。

二、人生概叹之说。

月亮的意象是宁静、永恒的象征,常常引发诗人的思古情怀与人生感叹,是古雅情趣与历史意味的体现。《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人生有限的咏叹,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显露出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沉吟月下,古月苍茫,触动着人们回首往事的心弦、寂寞、忧愁;慨叹知音难遇,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奈的自我慰藉的心情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月”因其苍茫浩渺的永恒历史,尽览人世,寄托作者寂寞的心境与深远幽长的历史的意味。

三、失意慰藉之心

渲染一种环境气氛,是凄清、悲凉、愁苦、无奈的代名词,反映孤独与寂寞的心态,表达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古风(十八)》:“月落西上阳,余辉半城楼。”“月落”的意象渲染清寂的气氛,隐含百官上朝忙碌到的辛苦,暗含诗人对朝政无常的看法。《鸟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悲凉、寂寥的秋日意象,揭示出享乐者的心态,时间苦短,内心悲哀。《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借“子规啼月”的意象渲染旅途的愁绪和空寂的环境气氛,烘托了蜀道之难。《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助明月这个“知己”,表现诗人飘逸的形象,同时更多流露出诗人在现实中的孤独与失意。

四、结语

“月”是中国人与文人中一个具有特殊含义、意蕴丰富的文化意象,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和中国人的某些文化特质。在中国文学中,它是有生命的,无论我们是喜是欢,是哀是乐,都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知己,也不难理解李白为什么对月情有独钟,也能理解中国文人最借月抒怀了。

四、李白之月艺术

李白写月的诗歌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格调多变,情感强烈。诗人对月的描写,时喜时悲,或愁或乐,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情感。“白杨秋月苦,早落豫辛山”“风吹寒梭响,月入空闺悲”,或寂寥,或幽静,或安详。其次,联想丰富,比喻新奇。在李白看来,月是最美的,因而他用了许多优美新奇的比喻去赞美月亮。“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他诗中写月时所用的比喻总是那样新颖鲜明,灿烂夺目。月,这一文学中永恒的歌咏对象,也正是经过李白的再创造,才变得格外有诗意。再次,构思巧妙,富有新意。《静夜思》是被广为传颂的写月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用“霜”来比地上明亮的月光,既写出了月光的洁白,又烘托了游子静夜思乡时内心的凄凉。李白赞美月亮、吟咏月亮的诗篇,是他追求光明,向往自由,鄙视庸俗人生的高洁情怀的写照。这些诗不仅在唐代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1]宋巧芸·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D].青岛大学,2005.

[2]傅绍良·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3):43-47.

[3]郝翠芬,李白的月亮-读李白诗中的“月”意象[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9):89-90.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