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散文>

见证永恒之月

作者:程潇逸
主要内容

关键词:月、哲学

摘要:月作为从古自今人们所讨论的问题,那么除了美学意义之外,月还有什么哲学意义呢?通过道家和佛教对月的各种理解从而来探求月的哲学意义以及月的“永恒”。

春花秋月何时了,永恒无常有多少?

关于“月”有人想到童年、有人想到故乡、有人想到神话、还有人想到祝福。“月”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都为人所津津乐道。虽然说天上有且仅有一个月亮,但是人心中却有无数个月亮。“月”作为不知从何时起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所谓文化就是走过我们的生命,留下了这些痕迹的记忆。那么,千古明月,又留下了什么呢?古人也早早地就提出了月从什么时候有的提问。不得不说古时的月亮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亮学名为“太阴”,这里的“阴”与太阳的“阳”相对。《周易》说得好,“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什么?“道”是一种平衡,“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是《老子》中的一种描述,它可以为天下母。这是“道”呈现的一种状态,这种周行不殆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平衡。

那么跟“阳”所对的这个“阴”是如何完成平衡呢?在《吕氏春秋·精通篇》里面,有这么一个界定,“月也者,群阴之本也。”那么这个世界上阴阳是怎么去完成平衡呢?“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意配日月。”阴阳在我们生命中的呈现,最基本的一种形态,就是日月之间的平衡。“道”这个东西要给它起个名字叫“大”,大曰远,远曰逝,逝曰反,这就是物极必反。什么东西走到极致的时候,就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永不停歇,这就是月亮。道家哲学的复返观念与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十分相似。就像屈原所咏叹的:“月光何德,死则又孕。”道家哲学就被称之为“月亮哲学”,这不仅是指道家哲学像月亮一样具有“属阴”的性质,而且道家哲学的复返观念与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十分相似。就像屈原所咏叹的:“月光何德,死则又孕。”

老子常说:“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比于赤子”(五十五章),“能婴儿乎”(十章),则可以看做希望时间逆转的时间观,希望时间能够倒流,回归于生命原始的起点。到了《庄子》书中所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熟知其纪”,则是已经把这种老子的逆转时间观念做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使之成为一种如月亮周期圆缺变化的循环时间观念。在庄子的思想当中生与死没有太大的区别,万物相齐,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和月亮月盈则亏,月亏又盈的时间观不谋而合。这也是老庄哲学称之为“月亮哲学”的原因之一。

太阳它代表着我们在社会人格中的进取心。一个人的奋进,对责任的承诺,在社会上的这种进步,都如同太阳给你的这种励志一样。但是月亮是什么样,月亮是阴晴圆缺永远变化,它代表着我们自然人格中的平常心。太阳的教育和月亮的教育,它让你知道一阴一阳之间,我们所完成的平衡在哪里,我们是怎么样完成了这样一种进取和平常之间的匹配。

我们说阴阳对我们是一种教育,从哲学的总体上去思考一下,我们现在在月亮下的时间太少了,月亮能够教给我们的道理却是太多了。

中国的佛家教给我们什么叫“圆满”,最好的境界是七个字:花未全开月未圆。一个人在有所期待的时候是最美好的,花还剩一点点没有开,你可以想象它全开的灿烂,月亮还剩下一点点没有圆,你就一直期待着那一轮清辉填满。但是盈极而亏,一旦圆满之后呢,花开始凋零,月开始缺损。所以最好的境界往往是有所期待,还有那么一点点空间。正如老子所说“物或损者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循环,其实都是在圆转之中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变换着它的形态的,而不会最终停顿。

站在哲学的角度再往前去走,中国的佛教在中国的本土上真正蔚为大观发挥起来的是禅宗,禅宗对着这一轮明月是有很多感悟的。《五灯会元》上有这么一句话,“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真正不变的,永生的,循环的,这轮明月,它能够照见我们内心什么样的动静呢?还是《五灯会元》上有这么一段话,“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

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其实是说佛家对生命的那一种彻悟,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境界。诗曾寒山曾经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中国道家也有这样的说法,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无论是山川还是明月清风,这个世界上至极的美好,只有你让它与自己物我合一,你才能够体会到心里的那一份明朗,但不可言传。这种境界,中国的道家,中国的佛家都在追求。

古代高憎大德诗歌中,常常将月亮比喻为佛性圆满的象征。唐代永嘉玄觉禅师在《证道歌》中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他在诗句中以月亮来比喻佛性,认为世界上凡是有水的地方,都能映照出月亮。月亮只有一个,一切水月反映的不过是天上的一个月亮,这个月亮就是佛性。月在佛教中还被用来比喻时间的迁流变化。如佛陀曾在《楞严经》中讲白月黑月,而不是说圆月缺月。在佛经中白月指上半月,黑月指下半月。

月在佛教中也常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虚幻。《维摩诘经》中“如智者见水中月,如见其面相”佛教常常以“水中月”来比喻诸法缘起无自性,人生虚妄不实的道理。《大理度论》卷六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火焰,如水中月”。悟道本来就没有特定的通道,而需要假以心来体会,水中月就是这种境界的印证

诗僧寒山曾经说,“圆满光滑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他就是这样看月亮的,为什么他说我心似秋月呢?他从来就觉得,挂在天空的就是自己的内心,天地可证,澄澈如月,这就是一颗人心。中国的宋词里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叫“天边一钩残月带三星”,这是什么字?一钩残月带三星的时候,一抬头你就撞见了自己的心。圆满有磊落透彻的情怀,残缺有惆怅伤感的美丽。无论残月还是满月,只要你肯用心,你会知道挂在青天的是我心,这是一种境界。

青天的一轮月映在人心里,你能够感受到什么呢?佛家有一个偈子,就是一个饱含哲理的一句话,也是一句禅诗,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说一个人心中有所牵挂,就心似千江水。天空只有一轮月,但是千江有水千江映月,在任何时候心中都有一份投射。但是,如果人心没有了这份牵绊,也有很多人说,要把一些惆怅往事了断,那个境界放下了,那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了。一瞬间,当牵挂远去的时候,天空上了无一丝云痕,你看,这就是一个生命的境界啊。

如同《华严经》里说的“万川印月”。这种澄澈的安静的中国式的智慧感悟就是以月映人心,追求一种空灵的虚静的生命内涵。为什么要虚静?一个人的心为什么要空灵呢?因为“空故纳万境”,自己心里腾空了,万种境界就会包纳心。

只要我们肯静下来,去真跟明月交流,你会发现,这万古风月,它跟我们的心一定是有所关联的。所以说月,见证着古今的永恒。

参考文献:《华严经》《道德经》《庄子》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