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玉部解析
《说文解字》共收汉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分为540个部首,其中玉部字共有126个,重文17个。这些字体现了玉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代人对玉的认识,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景文化。《说文解字》对“玉”字的解释这样的: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浩之方也。象玉之连,I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可译为:玉为美石,它有五种美德,玉柔润有光泽而又温和,好比人具有“仁”的品质。毛之纹理清晰可从其外看到其中,好比人具有“义”的品质。玉的声音舒展悠扬传至远方.好比人具有“智”的品质。玉宁可折断也决不弯曲,好比人具有“勇”的晶质。玉虽有棱角却不会使人受到伤害,好比人具有“洁’’的品质。玉字的形体像是由三片玉组成,中间的一竖将其连贯起来。凡是玉统属的字都归玉部。
《说文解字·玉部》里收录的126个字,可以分成几种类型。其中,有的划到普通玉石这一类,它们并没有特别的性质,仅仅是一块美玉。有的字是描述玉不同的颜色,如“瑕”,释为玉石上的小赤色。“璊”,释为玉的赤色,像这些形容玉色的词也可以归为一类。还有的是一种容器,象“瓘”指酒尊,
“瓃”特指天子们的酒尊,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生活用具。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个别的字比较独立,很难与别的字归为一类,我们称它们为杂类。本文试图从玉的特殊用途角度谈谈四种玉。有配饰类、瑞信类、礼器类、丧葬类。
(一)装饰品
这类字是从审美角度而言,作为装饰品,当然是找些外观漂亮的东西来佩戴和摆设。新石器时代,人们把玉从石头中挑选出来,用绳子想办法把它们串连,这样的形状就是甲骨文的由来,美丽的光泽和润滑的手感使得玉在那个古老的年代就脱颖而出。《说文解字·玉部》中记录的字里有很多字属于装饰品,最主要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佩玉,多是指玉佩,“珩”释为玉佩中横在最上面的玉器,用来节制行步,这说明古人在佩戴玉以后连走路也要毕恭毕敬,《论语》中记载“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可见他们对玉的崇拜之深,尤其是在先秦时代玉佩风靡一时。还有一部分是饰玉,是指作为器物的某处的装饰,有刀剑、冠帽上的饰玉,这也只是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所以玉在这里也是等级身份的象征。
(二)瑞玉
《说文解字·玉部》中的“瑞”指用玉做的信物。瑞玉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符信,传达着约定的意思,“琥”是指发兵的虎符,大多是把玉剖成两半,上面有雕刻的虎纹或者文字,国君和外在将领各执其一,合符即可发兵,《史记·信陵公列传》就记载了“窃符救赵”的故事。经考证,“瑗”也是一种信物,古时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命人拿瑗去见被召见者,作为凭信。
瑞玉作为信物,也可以蕴含着特殊的意义。“玦”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玉佩,因其形状有缺口,所以引申为决断和决心,两个人关系决裂时,可以拿玦以示对方断交的决心。《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鸿门宴”的故事,项羽见刘邦很友善,不忍心杀害他,范增三次对项羽举玉玦,暗示自己要杀死刘邦的决心,而项羽碍于情面终未下手。可见,“玦”有表示决心的寓意,作为一种象征物,它采取的是谐音的方法。
(三)礼器类
礼器是陈设在宗庙或者宫殿中的器物,常在祭祀、朝聘、宴飨等各种典礼仪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礼器还用来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级。先秦时期,主要的礼仪用玉有六种:擘、琮、圭、璋、璜、琥,合称“六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从这可以看出礼玉泛指祭祀所用的玉器。原始观念中天圆地方。礼天玉器为圆璧,仿天圃而作;礼地用的黄琮,外圆内方,仿地而作。“璧”用来祭天,“琮”用来祭地,“丰”用来祭东方之神,“璋”用来祭南方之神,“琥”用来祭西方之神.“璜”用来祭北方之神。帼此外,“玚”也是一种礼玉,用来祭祀宗庙,等等。
(四)丧葬类
古代人祭祀天地鬼神要用玉,就连人间丧葬也会用到玉。丧葬用玉分为两种,一类是一般的玉器,它可以摆放在墓室的任一角落,大多只是一种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生前地位越高,堆放的玉器越多,当然这也与玉器的兴盛程度有关,汉代人们继承儒家思想,崇尚玉器,而唐代以后,玉的思想有所淡化,盛行的金质葬品要远远多于玉器。另一类是葬玉,它用来摆放在死者的身上或口中。以《说文解字》玉部中“琀”字为例。许慎解释为:“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就是将玉放入死人口中。这么做的原因是古人认为玉石得山川之精气而成,故迷信地认为把玉放入死去的亲人的口中或身上就能驱邪避鬼,尸体不会腐烂。
通过对《说文解字》玉部字的解析,我们知道玉文化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玉文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与中国其他各种文化紧密相连,也使得玉在中国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乍活占据了重要地位。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