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心武《钟鼓楼》——历史和生活重叠
摘要:小说以北京钟鼓楼附近的一个古旧四合院为人物活动范围,讲述住在四合院里的薛家,荀家,张家等老北京市民的生活,不同人的心态和不同人的言行反映了80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社会生活面貌,文中人物和情节繁杂,是类似于清明上河图一般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生活化,历史变迁,以小见大
作者刘心武经历过十年文革,作品中残留了文革余音,对比现在的生活化文学作品,它还带有一定的歌颂性。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详细的日期,北京钟鼓楼附近的四合院里的一天生活的点点滴滴,却充分展现了一代居民生活的历史画面。以小见大,狭小空间的活动把居民行为细致化,尽可能展现生活的全貌。“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他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然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从开篇一段钟鼓楼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沉闷的氛围,明明着重要写市民生活却还要把笔墨放在晨昏暮鼓,悠悠时间,实际也是在阐明时间感和生活气的紧密关系。除此小说的结构是很紧凑的,采用时辰分章节,看似已经过了很久,有几年,几十年的回忆穿插,时间跨度极大,但实则还是围绕着一天的事情来展开,这种写法比较少见,很新颖。它的描写也十分细致,比如小说中对澹台智珠演的戏剧的具体刻画,对院里面人物参加喜宴上的变现的仔细刻画,对以荀磊为代表开的小型青年探讨会的具体描写等等。作者刘心武本人也研究红楼梦,自然有来自红楼梦的借鉴,可以明显看出这种细致的描写手法有红楼梦的影子,同时这样细致的描写会把小说人物更加脸谱化,每人每面性格更加鲜明。虽说性格鲜明了,但也没有个人神话,即使是优秀的荀磊也会有工作的失意,平凡的个人形象将小说趋近于真实化,生活化。
在这个四合院中,住着各个行业的人,医生,局长,编辑,工人,老师,戏曲演员,留学海归,修鞋匠等,甚至还有来串门的无赖和乡下丫头。小小一个四合院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目标的人们,实际上是把这个狭小的空间放大化了,浅薄的说是映射了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接触磨合,更深的可以来看它的存在模式。它的各层磨合,相融相会将不同的人们的阶级意识,政治方向,经济利益,思想观念等尽可能的放在统一平台上,摊开来看就是历史的重叠性和包容性。整个人类社会不可能是单调的,各个阶级的共同整合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钟鼓楼》是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正好见证历史的转变。当然故事的发生地点北京本来就是历史感十分厚重的城市,旧习俗和旧思想影响着老北京人,随着时间的变迁,一些老的观念要除去时必然会有矛盾,但也正是矛盾的冲击才能使老北京市民的生活朝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转变。大的方面,小说中一位数学老师经常说的花话是“你要有时代的眼光。”贯穿整部小说的就是这个时代感,时代的眼光可以理解为历史的眼光。书中的人物们的活动范围是钟鼓楼旁的四合院,时间在流失,时代在发展,但是钟鼓楼屹立不动见证着历史,“钟鼓楼高高屹立着,不断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从小细节来分析,薛家二儿子结婚,公公婆婆一定得顺儿媳妇心意买一块坤表,表被偷了婚礼就成了新娘不愿嫁的闹剧。那个年代出现了对新事物的看重,人们为一块腕表闹出矛盾,为买一块腕表缩衣节食,现在看时间的方式变得多样了,也就短短几十年,历史已经把观念和差距给拉大了。
处在那个正在变迁的时间,文中的薛大娘生活越变越好,骨子里却依然无时不刻的计较着旧时代的习俗,新媳妇潘秀娅学着老一辈的样子站在柜台对客人不理不睬,澹台智珠的爱人李铠守着旧套的观念影响智珠和男演员的正常交流。当然院子里住着的还有有思想的新青年荀磊,受到父亲荀师傅的教育,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努力刻苦甚至海外留学,回国坚持翻译工作。但因为年轻不受重视,这也是当时生活的真实样貌,没有因为光环就一切顺遂。新新旧旧的观念存在着,新新旧旧的人也来往着,使那个年代的幸福感增添了几分真实化。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正因为有新也有旧才会有碰撞,作者没有以大的历史观来谈变迁,而是将生活的原貌剖开,虽然平淡但最真实。
“人生也真有意思,没长大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一块儿玩,一块儿闹;越长大,差别就越显,人跟人就竞争上了;可到老了的时候,瞧,就又能差不多了,又一块玩儿,一块儿聊”口语化的阐述道理是刘心武整部小说的特点,没有华丽的辞藻,贴近生活的语言,让人们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北京生活有直观的体会,浅显易懂的道理正是生活的真谛,简单又真挚。“远的东西,常使我们感到神秘。近的东西,常让我们感到平淡,但关键是能否有所发现。无论远近,高低,大小,上下,倘能有所发现,都能带给我们收获,带来快乐。”远的是历史,近的也是历史,生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历史的轨迹也正是由这些变化铺成。人必须往前走,这是生活的趋势,但是回顾历史,才能得到前进的经验和正确的方向,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回头看生活是历史的走向。
参考文献:姜伟峰《钟鼓楼》读后感专访刘心武:《钟鼓楼》的结构至今仍具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