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桎梏中的大明王朝
一、引言
由美籍华裔学者黄仁宇编著的《万历十五年》正文部分共二百零五页由中华书局在2006年8月进行第一次出版,并在2015年7月进行增订和第21次印刷。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它有着神秘浓厚的礼教色彩,为了走进这段历史深处,故阅览本书,今有感慨记录于此。
二、内容
本书以1587,即历史上的万历十五年为插入点,穿梭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深刻的剖析大明王朝的统治忧患。分别从政治,商业,哲学,军事方面,各选取一个典型历史人物,用作者宏观的大历史观来系统的谈论大明王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第一章为万历皇帝。作者以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政治态度转变来揭露最大的封建矛盾即文官集团的礼教压制法制的矛盾。一个极其尊重道德的大明天子到倦怠了朝中琐屑,看透了黑暗政治的麻木皇帝,万历的木讷和无为,是本章讲述的封建礼教对君权和法治的压榨。以郑贵妃之子常询不能立为太子,万历从此怠政反抗这一事件为中心,来写人君任文臣的礼教摆布而不能改变的残酷和悲哀。
第二章为首辅申时行。以张居正死后,申时行继任首辅八年的国家运转和政治体制变迁为主要内容,细致刻画申时行这一温和中庸的政治人物形象。本章着重围绕申时行处事的“阴”“阳”两调来写,使申时行的成功和失败具体分析,比起第一章更进一步的揭露了大明文官集团对权臣的变态监督和压迫。
第三章为世间已无张居正。张居正去世后,万历长期消极怠工向代表残酷礼教的臣僚群体做着反抗。文官内斗日愈加深,此时的大明陷于“宪法危机”中。本章着重以万历的不作为和他的叔祖父正德在位时的御驾亲征做对比,来反映大明王朝的统治尴尬,也有对比性的来说明皇权之于文官集团的意义。
第四章为活着的祖宗。本章又围绕万历皇帝这一重要的政治人物来写,在特殊的儒教礼仪制度下,人君和人臣不得不互相让步。三十多年没有踏出紫禁城的万历,从未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从未舒展过自己的个性。张居正不让他痴迷练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文官集团逼迫他立储,一个年轻的帝王只成为了权威的象征,但他本人是一个人,却不拥有创造价值的实权。神秘的皇帝色彩,没有实权的皇帝地位使他成为任人摆布的“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为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和其他章节类似,也是以一个典型人物为线索。海瑞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对于同僚把道义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能苟同,虽然他也是个典型的文人形象,但他天生刚硬严明,这让他在大明朝堂显得格格不入。本章特地提到海瑞冒死向嘉靖皇帝上奏,他一针见血的提出朝堂上的腐败问题,甚至直言不讳的提出嘉靖的昏庸,其目的是改观政治的黑暗,但还是被贬。始终坚持为公的法律标准,撼动了文官集团的政治地位,本章提到的田产纷争更加将矛盾激化。
第六章为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本章着重讲述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政治路途。从结实权臣张居正,得到赏识成为第一武将到孤立无援被当做前首辅党羽遭到弹劾。从他的悲剧出发,将被神化的战神推下神坛,客观分析他的政治得失,分析他性格的弊端,也褒扬他的军事实力。
第七章为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作为全书最后一章,本章选取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李贽,以他自相矛盾的哲学体系来谈哲人在时代的冲击下的言行不一致,也阐述“理学”和“心学”对文人的影响,细致的描写这样一个思想矛盾的哲学家。深刻探究他对儒家道义的遵守,又欲探寻自然的道学的追求,可以看出文人对明王朝统治下对自我和社会的怀疑。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又褒扬妇女守节,这种典型的文人矛盾,是明代末期文人悲剧的原因。
三、拓展
王双印《桎梏中的生存—明帝国》陕西人民出版社
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中国社会出版社
度阴山《帝王师张居正》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孟森《明史讲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陈景乐《帝国的启蒙:明朝的历史裂变》线装书局
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
四、理论与观点
1、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经,实际上我们大明帝国却已经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2、一方面,这些熟读经史的人以仁义道德相标榜,以发挥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为国家服务,以自我牺牲自许;一方面体制上又存在那么多的罅隙,给这些人以那么强烈的引诱。阴和阳的距离越来越远,找出一个大家都同意的折中办法也越来越困难。
3、道德代替法制
五、评论
本书乃黄仁宇先生经典之作,学术地位无可厚非,当然其中的大历史观也是非常新奇。历史如果不深究,永远只会是冰冷的年代数字,不可能挖掘到更深的价值,自然也不会对后世有启示作用了。本书针对点事公元1587年前后,也即是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如作者所说看似平静无奇,实则是大明王朝已走向倾覆的转折点。这一年有两件稍大的事发生,清官海瑞和抗倭名将戚继光去世,这两位主要的人物代表着大明的两种官僚,即一般文官的对立面,清官和武将。同时这一年还是万历怠政的开始。本书围绕万历十五年讲述大明王朝末期陷于的尴尬局面,我对这局面可以总结为三点,道德的捆绑,皇权的流失,悲剧的必然。
1、道德的捆绑
明王朝以道德作为统治的标准,但这一标准实则又是模糊的。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教一直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用来约束社会包括皇帝庶民的所有成员。随朝代的更替,时代的推进,这一套礼教系统变得更加苛刻。在原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典型道义上又被后来的文人具化,将其作为社会治理工具。等到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王朝,这套系统已经被添加的的模棱两可,失去本真,道德的衡量标准已完全由文官制定。典型的案例,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完全是因为他当权时多次直面与文官集团的矛盾,尽管他本人也是儒教道义的虔诚的执行者(从他不让万历沉迷书法要多学治国之道可以看出)但他把文官集团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控下,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贬黜,严重威胁到了他们的安全感,所以在他死后“反张运动”才会轰轰烈烈的进行,甚至连他自己的学生也参与其中。再说海瑞和戚继光,海瑞作为典型的清官代表,渴望恢复祖制,“田产纷争”一事使文官集团早有不满之意,在道德代替法制的社会,海瑞的行为直接被认为是古怪。戚继光虽战功赫赫,但受到张居正倒台的影响也被弹劾,足以见到文官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主人,实在悲哀。继任张居正的首辅申时行崇尚“阴”“阳”两调,在皇帝面前尽心尽力,引导万历向尧舜看齐,但作为张居正扶植的大学士,他仍然被同僚当成余党。皇储之事,他两面行事,被文官集团当成“蛇鼠两端”的庸才,在道德的压力下,他迫于退位。这几个人物悲剧足以见得大明文官的力量强大到何等程度,影响着整个帝国的社会进程,直到灭亡。
2、皇权的流失
从洪武皇帝开国以来,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建立东厂,这些措施在很大的意义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皇权至上”是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立国信仰,到了万历就丢失皇权了吗?其实不是,是每一个皇帝都未拥有完完全全的自主行政权。书中第四,五章提到一个人:正德皇帝史称明武宗。他性格偏激,乖张,在位时多次御驾亲征,甚至封自己为大将军,文臣自然不能容忍。但文官仍然得顺从,一切归功于文臣信仰的神秘力量即皇权。到万历,他本人不似正德,本身就没有突出的个性,又是一个听话的儒教信徒,自己首先就尊重道义,又好面子重排场,一旦想要追寻自由和个性,又会被自己劝服。所以在他执政前期对文官那一套是服从的,文官也就理所应当的控制皇帝的行为,皇帝本人不需要个性,只要保持中和的态度,作为政治上的一抹神秘色彩,百官自会臣服,歌功颂德。文官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处理政务,皇权看似还在实则早已流失,皇帝本人的淡漠和文官的步步紧逼,使权利变得虚无,文官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主人。
3、悲剧的必然
书中有一小处容易被忽略,就在万历十五年,辽东巡抚注意到一个建州酋长正在开拓疆土,他就是后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但他当时并没有引起首辅申时行的注意,文官们的着眼点仍是朝堂上的主导位置,如何使整个国家上下都在他们推崇的道德礼教下运转才是他们关注的重心。从东北来的清人后来能成为帝国的主人,除了本身骁勇好战还有时机找对了。大明王朝注定逃不掉灭亡的厄运,最大的原因是“封建”,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会走向灭亡,这是悲剧也是必然。
六、总结
作者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症结,用张居正,申时行为政经典型,海瑞为经济典型,戚继光为军事典型,李贽为哲学典型,清晰细致的将大明的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对后世仍有启示。
七、参考
姚远《法制史的大历史观: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有感》知网
陈景乐《帝国的启蒙:明朝的历史裂变》线装书局
王双印《桎梏中的生存—明帝国》陕西人民出版社
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中国社会出版社
清秋子《明朝出了个张居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